无广告小说网看着就是爽!
北线袁军的反扑在立功心切的纪灵指挥下来得异常猛烈,很快就攻克代县,重夺回了半个代郡,黄巾军残部退守高柳、马城、当城一线,死死卡住身后从燕门进入幽州的通道
黄巾军的反应也很迅,杨凤率五万大军火回援,同时身处右北平郡张燕派遣第二骑兵师先期奔赴代郡,之后又抽调三万步兵支援,这样加起来前前后后共将近十五万黄巾军压入代郡战场,其中不乏野战精锐就在世人的目光都注视到战火纷飞的代郡时,张燕率部离开右北平,只留下七万人马驻防涿郡、广阳,然后率剩下十三万大军分数路南下攻入河间国、渤海郡,将战火引入冀州
冀州对幽州的防线主要集中在中山国和河间国一线,其中中山国又毗邻代郡,为切断幽、并间的联系,袁谭、阎象将北线大部份兵力都集中在此,准备与黄巾军争夺代郡当然,争夺代郡并不是阎象的真正目的,他的目的是将黄巾军的主力拖入代郡这个泥潭,袁军的兵力虽然处在较大的劣势,但是依靠冀州强大的补给,完全可以把黄巾军拖垮,黄巾军最大的弱项就是不耐久战,只要把战事控制在某一点有意识的打长期消耗战,就可以把黄巾军脆弱的后勤补给彻底摧毁,不战自败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计划,阎象力劝袁谭把北线袁军主力大约七万人投入了代郡战场,逼迫黄巾军应战不然袁军在收复代郡之后不但切断了并州的补给线,还可以从代郡俯瞰上谷郡和涿郡,与中山国地袁军成南北呼应之势,席卷幽州代郡的攻防得失关系到整个幽州战场的局势,阎象不相信张燕看不出其中的危险后果,但是张燕随之做出的反应很出阎象的预料,一系列的动作显得没将袁军地威胁放在眼里阎象有些纳闷,难道袁军在代郡的攻势还不够猛烈七万大军都没被张燕放在眼里吗?
阎象领略过扬威军地战斗力,但打死他也不信张燕的黑山军也有这样的战斗力,如果黄巾军都有扬威军这样的战斗力,那还打什么仗,早早投降便是,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计谋,面对这样强大的武力都无济于事阎象的计划是估算在黑山军原有地战斗力再略高一点之上的这样双方才有打下去的必要,不然三十五万大军啊,袁军在北线拢共也就十来万,这还是把后方各郡的兵力都算进去了,比如纪灵的七万人主力就是从常山国抽调的,兵力对比太悬殊了
张燕不按着自己的步调走,怎么办?阎象建议袁谭不要理会河间和渤海郡的告急,继续加强对幽州地攻势把权限之内能调动的兵力都紧急调上来,从代郡、中山两线同时对幽州展开攻势,争取全歼杨凤十五万人,占领幽州,然后再从背后俯击张燕,前后夹击将其歼灭在冀州境内
阎象的计划有点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看谁先顶不住的意思,看似荒唐,然而却是建立在精密分析之后地决策冀州在袁绍手下统一多年,基础稳固,虽然现在各地驻防兵力空虚,但各地豪门私兵数量庞大,只要坚守城池不出,张燕很难在短时间有所作为而幽州就不相同公孙瓒败幽州并不认同黄巾军的占领,袁军在这个时候与黄巾军争夺幽州各方面都不处于劣势,只要占领了幽州,张燕就是无根之萍,就算在冀州搅起些风浪但迟早难逃一死
阎象苦心孤诣试图一举解决北线问题的计划因为过于冒险结果被袁谭直接无视,袁谭也有袁谭的道理张燕攻入河间、渤海之后,谁知道下一步他会干什么,有可能直接南下与扬威军汇合,也有可能掉头一枪,穿过河间从背后直扑中山防线,万一发生第二种情况,自己手里现在不过五、六万人,一旦离开坚固的堡垒怎么跟张燕的十几万大军抗衡?出现第一种情况也不行,坐视敌军汇合合攻袁绍,这个罪名就是袁门世子的身份也扛不住
稳定压倒一切,自己的任务是帮助父亲稳定冀州北线,不让幽州敌军影响冀州南线的决战,只要做到这一点就算成功,自己的世子地位就稳如泰山,其他地风险没必要去冒袁谭就是这么想地,他甚至还想把纪灵的部队撤回来,集中兵力把张燕赶出冀州,然后死守防线,直到南线袁绍取得胜利,南线才是决定性地战场,北线只要稳住就行
阎象苦劝,再三指出北线的关键是幽州,张燕不会冒丢失幽州的危险南下冀州合攻袁绍,不然杨凤就不会回援代郡,三十五万大军一起朝南一推,哪条防线也不可能挡的住再者,黄巾军若无图谋幽州的野心,那又何必冒险出燕门、走代郡进入幽州,完全可以强攻常山防线,或者是数十万大军全部从平坦的河内攻入冀州,无论哪一条路线都比走代郡要近要稳妥的多
只要算准了敌军的战略目的,完全就可以针对性的制定计划,围绕幽州来打,不要被敌军的表面动作所惑,那都是欺骗性的不管张燕的下一步怎么走,袁谭只要拿下幽州全局就都活了,张燕将失去退路被死死的困在冀州,南线还远没有到油尽灯枯的境地,各郡的支援都在赶赴巨鹿,张燕的十三万黑山军又不是战斗力强悍的十三万扬威军,就算加入巨鹿战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说不定反而把南线黄巾军的补给拖垮,有时候打仗并不是人多就一定好
现在的关键是加强幽州的攻势,既然袁谭不敢孤注一掷的同时从两路夹攻杨凤,那么中山防线就不需要那么多人完全可以抽调多地兵力投入代郡战场,如果说攻占幽州河北之战全局皆活的话,那么抢先击败杨凤,幽州之战就全局皆活了至于说抽调了兵力之后中山国的防务就空虚了,那不用担心,袁谭大可以放弃部份防线集中到几处防线进行重点防御,中山国那么大的一个郡真的要挖潜力几万人还是随随便便就拿的出的,自由民和郡兵可能被袁绍、袁谭数次征调都征调地差不多了但各地豪门手里的私兵还多地是
或许阎象说的非常有道理,很有战略远见,但是他进言的方式方法却非常不对,口沫横飞,神态激昂,一副真理就在自己手里掌握的模样,左一个“公子须知”右一个“公子谬矣”,让袁谭觉得很没有面子,越看阎象越不顺眼这时的袁谭很能领会为什么父亲不愿意看见那个田丰了,再有才华又怎么样,也不能让自己这个主公下本来台啊?
最后在阎象的“努力”下,被驳的恼羞成怒地袁谭脸色难看,拂袖而走,没有当堂拔剑杀了阎象让袁谭觉得自己很有修养养气功夫足见深厚
耿直的阎象见自己的计划再次被上司漠视,唯有长叹,先是袁术,再是袁绍父子,都是如此,听不进逆耳忠言天下间哪里都一样没有直臣的容身之地,自己也知道这一急就激动口不择言的毛病不好,可是佞臣的谄媚却又万万学不来
失落的阎象一张脸皱的如同老了二十岁,找了个机会向袁谭主动请缨前往代郡,不增加代郡地兵力,那么自己去给纪灵助上一臂之力也好结果这个请求也被袁谭驳回,两个袁术一系的人不能放到一起,容易生事,这是原则
见自己如此尽心尽力帮助袁阀亦是属于被猜疑的对象,阎象愈加心灰意冷从此不发一言
幽州的战局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在杨凤大军和李睿的援兵抵达战场后,代郡战场开始发生转折被阎象和袁谭寄以厚望的纪灵七万大军根本挡不住黄巾军地攻势在一场试探性的正面野战失败后,双方交换了战场主动权,纪灵接连退出数个城池,收缩兵力,缩小正面防守面积,同时派快马向袁谭请求援军
七万袁军都不够人家打,看来完全错误的估计了黄巾军的兵力调配,袁谭接报后暗自后悔,早知道听从阎象的意见就好了,从中山出击,夹击杨凤所有的军队都一样,有主力与非主力的区别,袁绍的军队都是如此,就不用说武器装备匮乏的黄巾军了,能顶住纪灵的七万袁军,说明幽州黄巾地精锐都投入了代郡战场,再去掉张燕率领地精锐,中山防线对面的涿郡黄巾军肯定是杂牌地乌合之众,错失了良机啊
当然,叫袁谭承认自己失误是不可能的,非但不能认错,反而正好趁势把失败推到阎象的失算和纪灵的指挥不力上,从而全面改变阎象先前的战略计划,重布置兵力,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打按照阎象的计划来打,这一仗就是打赢了功劳也不算自己的,所有人都会认为是阎象谋略出众,谁叫阎象在袁绍面前把风头出尽了如果这人做人低调一点,私下里向自己献策投靠,把功劳让出来,那自己自然就不会亏待了他,按他的计划冒冒险也没什么,自己也不是不肯接受他人意见的心胸狭窄之辈但既然不是一个派系的人,那就对不起了,不打压你打压谁?
特别是见阎象连自己被打压的原因都没弄明白,加令袁谭瞧之不起,这种人居然还敢当面教训自己,一口一句“公子错亦”,看自己有如白痴,其实他自己才是个真正不知进退的官场白痴
袁谭自己的计划简单的很,就是集中兵力死守冀州北线,等待南线大战的结果阎象凭十几万人就想全歼张燕的三十五万大军,他以为他是孙武还是白起?他要是真有能耐,就不会连袁术也保不住,要亡命冀州了
再向袁绍请示后,随着袁谭的军令下达,纪灵率军退出幽州战场遂随之南移,两军主力重于中山国、涿郡、河间一带厮杀对峙,战线错综复杂中山国以北沿涿郡一线,是杨凤率大军于袁军对峙,中山国以东与河间国之间的广阔地区则是张燕与袁军的战场,另外在河间国和渤海郡之间,还有一支数万人的黄巾军在纵横驰骋,与张燕遥相呼应
河间、渤海都是袁阀统治的老根据地,特别是渤海,那是袁绍起家的地方,根基深厚,在河北存亡的生死关头,各地豪门再顾不得保存实力,袁绍征召令到处,众豪门纷纷献出自己的私兵听从官府的调遣,几乎是倾巢而出,在短时间内就组织起十余万大军,对突入冀州的张燕诸部形成合围之势
渤海郡的黄巾军在四周越聚越多的敌军逼迫下难以立足,起不到牵制和破坏作用,还把自己陷入了困境,不得已退出袁阀的根基之地,与张燕主力汇合,集中兵力与增援而来的袁军决战双方的兵力大致相等,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在河间国一带反复鏖战,把一个富庶的河间国打的支离破碎
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保证军队首先能吃饱肚子,张燕不得已纵兵抢粮,豪门地主的抢,老百姓的也抢,只留下口粮,然后驱赶其进入冀州其他各郡,给冀州增加混乱,增加袁绍的粮食压力这就是战争的残酷面,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胜利,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因为所有的光明面和脉脉温情永远都不会出现在失败者的身上,失败者将会失去头上所有的光环,任由胜利者给自己戴上一顶顶代表邪恶的帽子,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_^后世解放前咱子弟兵也经常干打白条的事,当然不会去“借”穷人的粮,穷人也没有粮给你“借”,还得靠军队周济不过建国后把白条都兑现了,那个“借”成了真的借,可以把引号去掉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更多全本txt小说请到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