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午,雪停,村领导们带江三四郎到山背腰去看地去了,把江南俊夏留在村长家跟其他孩子们玩耍。
厅屋里,邻里过来跟他玩的孩子有村长的侄女万倚玲,今年八岁,圆圆的脸儿被冻得红扑扑的。头发乌黑,扎成两根短辫,眼皮单,人可爱,脖系一条旧但干净的毛巾。
还有昨日江三四郎第一次敲门时模样俊俏妇女的大女儿,姓邹,名品玲,今年六岁,正读学前班,比江南俊夏小约两个月。
品玲长得清瘦但俊俏,双眼皮。也扎着两条小乌短辫,辫上各戴一朵小红丝花,眼睛大且明亮。穿着大红色的罩衣,围着一条她母亲为她织的白色开司米围巾。说话的声音轻甜,甚是好看,人人都叫她品玲宝。
还有一个叫福老吉的男孩,今年七岁,不是本村人。他父母在县城里开了两间杂货批发部,很忙,听算命先生说他小时候命里不能留在父母身边养,便把他放到这里他阿姨家读书。福老吉长得不俊,双眼眯眯,小胖子一个。
小江南俊夏因对品玲特别有好感,便走到她面前,问道:“你叫什么名?”
品玲宝并不答话,只把头转了过去,在偷笑。
见此,倚玲和福老吉也笑了。倚玲毕竟大一些,先开口道:“她叫邹品玲,我们都叫她品玲宝,你叫什么?”
小江南俊夏比较大方,立即答道:“我叫江南俊夏,我师父叫我夏南,你们以后也可以叫我夏南。”
倚玲奇道:“你叫四个字的名呀!”
俊夏的眼神略显疑惑,问道:“你不喜欢四个字的名吗?”
倚玲忙摇手解释道:“不是不是,只是少见而已。”
又道:“我叫万倚玲。你是不是以后要到我们这里住了?”
俊夏连点头,并答道:“嗯嗯,我们要在山那边盖房子。你们平时喜欢玩什么好玩的?”
倚玲一笑道:“我们玩跳格子、玩石子,就是五个石子的那种。还有跳橡皮筋,这些都是女孩子玩的,你不会喜欢的。你呢?”
小夏南眉头一低,说道:“我们那只有我一个小孩子,每天师父不是教我读书就是写字,还有弹琴,还要练功。”
倚玲好奇地问道:“练什么功呢?”
小夏南看了看他们三个,答道:“就是打拳锻炼身体呀!你读几年级了?”
倚玲笑笑道:“我读二年级了,因为下雪,山上的路不好走,今天不用上课。”
停了一停后,倚玲期盼地问道:“你能不能打个拳给我们看看呀?”
俊夏先是一犹豫,后又想打个简单的给她们看看也没什么,不打反显自己不豁达,点头答道:“好吧,打不好不准笑的啊!”
倚玲见他同意打拳,开心地鼓起了掌来,笑意盎然,连连答道:“不会笑的,不会笑的,你快打呀!”
俊夏便叫他们让开两边,然后像模像样地使了三十来下。舞毕还拱手说道:“献丑了,献丑了!”俨然一副武林豪杰的模样。
倚玲行上几步,目光中充满了羡慕之情,赞道:“你打得真好啊!我要是也会舞拳就好了!你师父能教我们打拳吗?”
夏南略一思量,抬眼答道:“应该能的,我练功的时候你们有时间就去看看啊!你们跟我一起学,我师父很好的,从不骂我。但我担心他骂我学不好,所以我学什么都很认真。从不敢偷懒。”
正当他们聊着,突听一个女声大喊道:“福吉,你妈打电话来了。”这是福老吉他姨在叫。
他妈为了能随时了解福老吉的情况,特地在他姨家装了一台有线电话。
整个龙九山村也就这一台电话,用去了他家五千多元。
福老吉走后,品玲她妈也在那边大喊:“品玲宝,快回来带妹妹!”
品玲一走,只剩下倚玲和俊夏,倚玲便叫夏南到她家去烤火。
进到倚玲家,见有两个大人相对坐在火间桌旁,俊夏开口叫了叔叔婶娘。
倚玲介绍道:“这是我爸爸妈妈。”俊夏嗯应一声。
倚玲她妈看着俊夏,问道:“你就是那个江三四郎的儿子?”
俊夏摇了摇头,答道:“那是我师父。”
婶娘眉头一缩,问道:“那你爸爸妈妈在哪儿?”
俊夏一听,便低下了头去,一想到别人都有父母,唯独自己没有,略有些自怜。又怕别人另眼相看,言语中失去了不少自信,声音低微地答道:“我不知道我爸爸妈妈在哪儿,我从没见过他们,我是捡来的。”
倚玲她妈一听他是个被遗弃的孩子,难免有些伤怀,怜悯地看着他,母爱之情油然而生,
伸手抚了抚俊夏的后脑勺儿,伤感地道:“多可怜的孩子!多聪明的孩子!”就流下泪来,并问他吃过早饭了没有。
倚玲代他答道:“他师父和村长他们去山背面看建房子的地了,要等一下他们回来才吃饭。”
倚玲她妈就进房拿了些砂炒的花生和黄豆放在桌上给俊夏吃。俊夏礼貌地谢道:“谢谢婶娘!”
倚玲她妈看着她爸,眼噙泪水,说道:“你看这孩子,多懂事!”
很快,俊夏和这里的大人和小孩们都熟了,大家都很喜欢他。
腊月二十八,房子便已赶建好,一概日常用品已提前备下。俊夏和他师父并于这日上午辰时正移住新居。
江三四郎用劈开的竹杆把山泉水引到了房子左旁,这样用起水来比较方便。
大年初一,俊夏和他师父免不了给村里人拜年。
春初,也不知江三四郎从哪里弄来了五棵金丝楠树,成正五角形种在了房子的周围,每棵足有四米高。并告诉俊夏及村里人此树叫做“香丝楠”。
一到初夏,江三四郎又在房子右边偏下的水源处的下方挖的挖、用石头砌的砌竟成了一个不下六十平方米的小水塘。
塘中搭有凉棚,并在里面放了六十条一指长的草鱼和贰拾条鲤鱼,说是到年底就能打来吃。
是年公历九月一日,俊夏和品玲同读一年级,村里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
因俊夏上学要经过品玲家,所以他们总是一起去上学,一起放学回家。村小学挺远,他们上学或放学都要步行半个小时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