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晋王连续两次发动兵变,一度杀到武德殿门外距离皇位一步之遥,虽然最终功败垂成,可如若李安俨当真犹记当年仇恨、忍辱负重以待为李建成复仇,为何不曾发动麾下禁军参与其中?
那两次都未参与,为何会被李神符拉拢?
道理上说不通。
房俊给李君羡斟茶,反问道:“以将军之见,是否好人生来便是好人、坏人生来便是坏人?”
“自然不是,人之好坏虽然与天性有关,但更多还是周围环境铸就。”
“那是否一个人以往从未偷过东西,就意味着以后也不会偷?”
李君羡明白了:“越国公的意思李安俨之所以未能参与之前两次兵变,只不过是某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使得他并未牵扯其中,或者未被长孙无忌、晋王所打动,却不意味着此番不会依附于李神符。”
房俊点点头:“况且李安俨未必没有牵扯进前两次兵变之中,也或许是尚在观望之时逆贼便已兵败,所以偃旗息鼓蛰伏下来而已。”
他这么一说,李君羡面色凝重:“此言有理,李安俨作为宿卫东宫的中郎将、千牛备身,虽然不曾依附逆贼,但在两次兵变之中都无声无息、存在感极低,未必不是怀着其他心思。”
而且他也想起一事,长孙无忌兵变那次也就罢了,晋王兵败那次叛军已经杀入太极宫逼近武德殿,但事先有金发敏率领三千“花郎军”藏匿于东宫之内,李安俨肯定知晓详情,所以认为晋王必败。
如此,李安俨未曾参与兵变的原因也可以说得通……
房俊道:“不要被表象迷惑,任何人只要有动机就有嫌疑,盯住李安俨,尤其是李思暕!”
作为通事舍人的李思暕常伴君侧,太极宫里里外外的禁军布防等等了如指掌,一旦附逆,威胁极大。
更有李安俨在一墙之隔的东宫予以接应,一经发动……后果不堪设想。
李君羡郑重点头。
作为“百骑司”大统领,他所涉及的皇家秘辛实在太多,一旦李承乾有失,无论何人上位他都难得善终……
“你调查李安俨之事,陛下是否知晓?”
“李安俨乃东宫千牛备身、禁军中郎将,想要调查其底细势必牵扯到宫禁事务,岂敢隐瞒陛下?”
“陛下如何说?”
“不置可否、不以为然。”
说到陛下之态度,李君羡摇摇头。
房俊也叹气:“朝野上下给予陛下的压力太大了,即便陛下登基已久,可种种不认可之言论甚嚣尘上、流传甚广,导致陛下急于向世人证明他这个皇帝并不差……然而说一句僭越之言,太宗皇帝珠玉在前,古往今来之帝王又有几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徒增烦恼而已。”
压力能够使得一个人的性情发生巨大转变,亦或者能够将一个人隐藏极深的真性情凸显出来……
没人知道李承(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