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
情是情,义是义
没人认为这个把心思都放在老百姓身上的大儒,会有掀翻大汉政权的想法。
就像没人相信吕布会真心投效刘协一样。
因此,在蔡邕身死消息传出之后不久,整个长安城就乱了。
蔡邕的出身并不好,但作为大汉最后的大儒之一,他在士子阶层的地位无比尊贵。
在消息传出来的第一时间,长安城内的士子自发上奏请愿严查此事。
只是这份上奏被长安令压制下来,可随后这位王允的弟子便无比后悔。
在接连上奏无果之后,整个司隶的士子开始团结起来,他们上书上奏的周折直接递到了刘协的面前。
不用怀疑,就算王允现在乃是天下世家之首,但并不耽误他存在敌人。
于是,便有了刚刚的那一幕。
事实上,蔡邕并非不能死。
可以生老病死,也可以在审判后接受斩杀而死亡。
但他就是不能不明不白的死在牢狱当中。
那对刘协的声望是前所未有的打击。
因此,发生这种事,难免不会让刘协愤怒。
“陛下此言何意?臣自以为兢兢业业,处处为陛下着想,怎地就成了董贼一般的恶人?”话说道这里,王允的面上有些激动。
他当真是愤怒异常。
在他的想法当中,董卓虽是祸乱大汉的诱因,但那些跟随董卓身边的大臣们,才是祸乱大汉的推手。
没有那些所谓的名臣,董卓在朝堂上的势力不会发展的那么迅速。
正是因为这个想法,王允才想着快刀斩乱麻,尽快将长安朝堂稳定下来。
只可惜,他太过急功近利。
又或者说,他有些小瞧了天下英雄。
“当真以为孤不知你和蔡邕大人的私仇不成?”面对激动的王允,刘协也并未给他留下任何情面。
“陛下何出此言?臣虽为汉臣,但最是讲究风骨,若陛下不能拿出铁证,臣宁死也不受此冤枉。”王允据理力争。
刘协冷笑一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司徒大人,当日在府内可曾言过‘蔡邕匹夫,某必杀你’?”
听到刘协这一句话,王允踉跄了两步,有心张嘴反驳,但看着朝堂内那几个知晓此事的大臣,略微思量一下,高声说道
“董卓身死,臣于府邸设宴,不知不觉说起董卓老贼,满堂尽是怒骂,唯蔡邕为之叹息,如此国之大贼,几近倾覆汉室的罪魁恶首,他怎地会如此叹息?”
“哼!孤倒是觉得这蔡邕蔡大人明些事理,先有知遇之恩,后又祸国之举”
说道这里,刘协顿了顿,然后继续说道
“孤始终记得,当年于洛阳之时,满朝文武对董卓老贼皆是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唯蔡邕大人据理力争,舍命维护,如此只因他一声叹息便成了反贼?”
王允闻言,便要张口说话
刘协摆了摆手“既然司徒大人以为自己便是公理,那孤的位子(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