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追杀清军三十里,清军大败亏输。玛尔塞和噶褚哈好不容易逃得性命,收拢溃兵清点人数这才发现,辅兵折损得干干净净,战兵有一千多人失踪,逃回性命的战兵铠甲大多丢失。没有丢失铠甲的也不健全,要么少了头盔,要么少了肩甲。仅仅这一仗下来清军竟然损失了一万人。
武世权请来了郎中,又是针灸又是汤药,折腾了四个小时,好不容易才把管效忠弄醒。
管效忠醒了,拼尽力气伸出手来,嘴巴里面喃喃地不知道说些什么。
武世权见管效忠醒过来了,大喜,赶忙上前一把握住说道:“大人,不要担心,放宽心。这一仗我们就是损失一些辅兵而已。辅兵那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绿营的披甲战兵没事,一点事没有。大人放心。”
管效忠听了胸部剧烈地起伏,缓了好一阵气,问道:“别骗我,说实话,战兵损失了多少?”
武世权笑着伸出了一根手指头说道:“不多,才一千。”
管效忠问:“总共……折损了多少兵马?”
武世权支支吾吾不肯回答。管效忠一把抓住武世权的那根手指,用尽全身力气,瞪着武世权问道:“多少?”
“一……一……一万……”
管效忠听罢“哎呀”大叫一声,一口鲜血喷出,昏死过去。
玛尔塞和噶褚哈一见管效忠昏过去了,两个眼珠乱转,相互交流道:这老狗怕是要完蛋。赶忙各自商量怎么办才好。
玛尔塞眉头深锁,怨愤地说道:“其实这一仗输得窝囊。无非就是两军阵前斗将而已,其实这对于战阵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我们人多势众,冲过去打不就完了吗?”
噶褚哈说道:“不瞒你说,老哥呀。你还是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
“怎么说?”
“打仗就是打个气势。哪一边气势高士气如虹,哪一边就赢。当年在关外,先帝和老汗为什么总是能击败明军?”
玛尔塞问道:“为什么?”
噶褚哈说道:“那就是因为咱们八旗士气如虹。将士们跟着老汗和先帝认为肯定会赢,信心百倍,这才能打败明军。在关外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就是这个道理。可是现在你也看到了,李贼里有大将,上前斗将,我们一时不慎中了他的计了。士兵们眼看对面出现了吕布、关羽士气就已经跌了一大截了。等到斗将真的开始了,我们又打不过人家。士兵的士气全都没了,若是不快逃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玛尔塞说道:“既然是这样,我们以后就不斗将了。直接上来就打,不是很好吗?”
噶褚哈叹了一口气,说道:“就应该这样。谁让这个李存真狡猾呢,中了他的计了。”
两人悔不当初,唏嘘不已。只道是再不斗将便会万无一失。
三天之后,管效忠率领的绿营与梅勒额真玛尔塞、噶褚哈率领的八旗兵一同回到江宁。郎廷佐和蒋国柱一同来探视。
此时的房间里被堵得严严实实,摸不透风,郎中叮嘱说不能吹风,所以连床上的帷幔都放下来了。躲在帷幔里的管效忠早就已经苏醒过来,双眼呆滞,一脸无神。
郎廷佐十分不解地问武世权:“管军门怎么搞成这个样子?”
武世权叹了一口气说道:“总督大人,这都是作战时候旧伤复发所致。”
郎廷佐问道:“何以至此!”
玛尔塞和噶褚哈相互对视一眼,也不敢出声,在旁边随便附和了几句,留下礼物便退了出去。
郎廷佐问蒋国柱:“现在如何是好呢?”
蒋国柱还没来得及回答,便听见管效忠喃喃地说道:“关二爷来了,关二爷来了……吕布,吕布……”
郎廷佐十分疑惑,问武世权:“这是怎么回事?”
武世权忙拉着郎廷佐和蒋国柱来到卧房外面。武世权二话不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郎廷佐吓了一跳忙问道:“武将军你这是何故啊?”
武世权不住地磕头,咚咚作响,悲伤地喊道:“大人,救救我家军门吧。”
蒋国柱在旁边说道:“一切都有总督大人做主,你怕个什么?总督大人自然会救管军门的,你做这姿态是何道理?还不快起来,把话说明白。”
武世权听蒋国柱说郎廷佐能给做主,便站了起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郎廷佐说道:“总督大人,我说了话你能信吗?”
郎廷佐心中寻思:莫不是遇到什么大事了?说道:“你说吧,我自有分寸。”
武世权叹了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那个李存真怕不是人,而是个妖邪。”
蒋国柱听后长叹了一口气,心道:看来是要把责任推给李存真?这办法着实老套,太老套了。不过嘛……管用就行了。
武世权接着说:“那个李存真能复活死人。镇江城下我们看到了关圣……关圣人……就是关云长……”
郎廷佐拧着眉毛说道:“关——羽?”
“是的,就是关羽,而且我们还看到了吕布。”
“吕——布?”蒋国柱听罢大叫一声,顿时感到自己失态便赶忙收了表情,心道:以为是要把责任推给李存真,可是你们搞的这个东西也太离谱了吧?三国都出来了。蒋国柱实在是感到不可思议,又十分不痛快,问道,“是三国里的那个吕布?”
“没错,就是他。”武世权说道,“不过,他自己说自己是吕英杰。实在太厉害了,太厉害了,三招两式顷刻之间黔地七雄就有五人命丧其手。真是让人胆寒,胆寒啊!”
郎廷佐与蒋国柱对视一眼,蒋国柱对武世权说道:“你说清楚点,从头说,一五一十地说,不要添油加醋。”
再说玛尔塞和噶褚哈,两个人从管效忠的卧房出来便忙也似地来见喀喀木。起先江宁将军喀喀木认为这两个家伙就是打算把战败的责任推给管效忠,但是听着听着就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噶褚哈口才好,把自己的见闻一五一十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