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清河王刘竟徙为中山王。
本年,呼韩邪单于接受部下的意见,向汉元帝刘奭奏请:北归自己的匈奴单于王庭。其民众纷纷前来归附,北归之后的呼韩邪单于渐渐在匈奴大草原上站稳脚跟。
永光2年(BC42)2月5日,御史大夫韦玄成被提拔为丞相、右扶风郑弘被提拔为御史大夫。
2月,刘奭下诏罪己。赐民爵一级。女子每百户牛酒。鳏寡孤独及年老者、三老、孝悌、力田者帛。又赐诸侯王、公主、列侯黄金。吏六百石以上五大夫爵位。勤事吏二级爵位。
3月1日,日食。6月,刘奭大赦天下。
面对即位以来屡次的地震、日食之变,汉元帝刘奭不禁也心中打鼓,于是就找来给事中匡衡来问问。
匡衡,和曾经的牛人萧望之是老乡。萧望之世代务农,到他那一代,弃农就学,拜名师,搞学术,天下闻名。无独有偶,匡衡世代亦是务农,到他这代,也决意弃农从学,搞起学术。
萧望之搞学术,没听说过经费紧张,倒听说他拜了不少名师如夏侯胜。可匡衡要转型找出路,的确不容易。主要原因是:他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到处替人打工为生。这还不算啥,他竟穷到夜里点不起灯来读书。可偏偏他又精力过人,不读书就睡不着觉。于是他想到了一招——借光!
中国历史上,读书人刻苦读书的版本,说也说不完。然而能成为经典的无非以下三种: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囊萤的主人公是车胤、映雪的主人公是孙康、悬梁的主人公是孙敬、刺股的主人公是苏秦,而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正是匡衡!
所谓不吃苦中苦,怎为人上人。精力过人的匡衡,通过数年勤工俭学,终于练得盖世神功——解读《诗经》
在汉朝,你要想在学术界混,就得精通经学。经学的基本书目就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经。不要说熟读六经,只要你成为其中一经的牛人,就足够吃这辈子了!
夏侯胜精通《尚书》,自创了夏侯学,天下无敌。萧望之精治《齐诗》,也很吃得开,仕途上一路高奏凯歌。匡衡精讲《诗经》,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可精于解《诗》的匡衡,仍活得不成人样。问题不在别的,而在于考试。在汉朝,无论你有多大学问,想谋取官职,就得规规矩矩参加考试。考中甲科者可为郎中;考中乙科的可做太子舍人;考中丙科的可补文学掌故。
可学术精湛的匡衡,考试技巧却是一塌糊涂。屡考屡败,惨不忍睹。惨到什么程度?他连考八次,啥科都没中。不过他身上有着偷光苦读的精神,屡败屡战,第九次参加考试,终于赢得一个惨胜——中了丙科!
虽差了点,但总算是考中了。考中的匡衡,马上被补为太常掌故。路漫漫其修远兮,抬头看天,低头看路,匡衡的路,还很长很长…
匡衡很失意,心有郁结却不能鸣之。这时,诸多同行也都对他的冷遇表示不平,于是纷纷上书:像匡衡这等人才,不应呆在地方,应把他调到中央去做文学!
那时,好儒的刘奭还是太子,只能靠边站,想说话却插不上嘴。能拍板说事的,只有汉宣帝刘询。替匡衡说话的奏书,刘询也看到了。他想了想,找来太子太傅萧望之“传闻匡衡学问甚高,麻烦你跑一趟,帮朕去验证一下”
萧望之找了一个助手,把匡衡召到京城,面对面聊了一回。考核完毕,萧望之向刘询报告:匡衡的学术水平,那是相当的好!
刘询点点头,嗯,我知道了。
匡衡在京师等着皇帝的回音。从老乡萧望之对他的欣赏语气中,他有理由满怀希望,信心足足。然而不久,回音来了:匡衡,先回平原郡做文学吧…
就这样,汉宣帝刘询将匡衡打发了。匡衡这辈子,穷过,苦过,多次跌倒过,却从未后悔过。他知道天生命运多舛,也尊重上苍的安排。然而这次,对于刘询的冷遇,他怅然若失,却又莫名其妙。
皇帝你到底是爱我还是恨我呢?如是爱我,连学术大师萧望之都赞不绝口了,为什么皇帝您不将我留在京城?如你恨我,何必如此打击一介小民,与我过不去呢?
匡衡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如戏。漫漫人生路上,敌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挺不住。咬牙忍泪,一定要挺住!而事实证明,他挺过来了!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刘询是匡衡的冬天。而属于匡衡的春天,当然就是汉元帝刘奭。刘奭继位后,匡衡犹如一匹长期陷于泥潭的好马,突然拔足而出,奔上了康庄大道!
提拔匡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司马史高。我们知道:史高之所以任大司马的高职,不是因他有啥本事,而是沾了外戚的光。所以,他的对手萧望之对他很不感冒。
以学术为尊的萧望之联合别人,把大司马史高架空了。史高一想起这事,心里就骂娘。但他也只能是在心里骂,不能骂出口。
这时,有一政治投机客找到了史高“你知道为什么职位那么高,却没人理你吗?那是因你是贵戚,名声不好。为什么你名声不好?因你只顾自己,不懂得推荐贤人。如你想博取名声,就得任贤”这位巧舌如簧的游客话风一转,说到重点“我认为匡衡就是难得一见的大贤,你应该重用他”
史高认为此游客说的很在理。这番话说得好听是任贤,说得俗点就是劝史高要附庸风雅,宠络士人,结为党羽。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数年书啊。于是史高马上就接见匡衡,然后向刘奭推荐。
一下子,匡衡仿佛是搭上了顺风车,先被刘奭任命为郎中,不久升为博士,再不久又升至给事中。要想为郎中,先为甲科。匡衡拼死拼活考不上的,只不过是皇帝一句话,且还将他未来的路全铺平了!
当然,这不仅是游客及史高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刘奭真的太喜欢匡衡了!而匡衡之所以被刘奭喜欢,认真推究,他的老师萧望之功不可没!
在萧望之的教导和指引下,刘奭不但迷上儒学,也爱上了儒生。而在儒家六经之中,刘奭最爱《诗经》,偏偏匡衡又是研究《诗经》的绝顶高手。所以匡衡和刘奭的相遇,简直是天作之合。匡衡的升官之路自然也是一路高歌猛进!
针对这些天变,匡衡上书说天人相感,陛下应畏天戒、悯百姓,省靡丽、考制度、近忠正、远巧佞、崇至仁、匡失俗,自然天变可消,大化可成,礼让可兴。;刘奭大喜,提拔匡衡做了光禄大夫。
因护羌校尉辛汤嗜酒好杀,激怒羌民。7月,陇西羌彡姐部落再次造反。右将军冯奉世自告奋勇,愿前往平定。只是以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为首的汉朝公卿都主张,以屯守为主,只肯发兵万人。冯奉世则坚持必须出兵6万,方可平羌。
汉元帝刘奭一开始也只能给冯奉世12000人,让他与任立、韩昌两个副将,到陇西郡建立三个屯驻点即可。结果韩昌到了之后,派出两个校尉出战,结果羌兵密密麻麻,汉军大败,两个校尉全部战死。
冯奉世将此战报送回长安,并强烈请求皇帝:再增兵最起码36000人,方能一举平羌。8月,任千秋受命率6万大军前往助战。10月,来到陇西郡与冯奉世会合。
11月,大兵压境,羌兵大败,被杀数千人,余羌并皆遁去。本来汉元帝刘奭还派了韩安国率万余人作为后军,还未到陇西郡,便听到大捷的消息,于是收兵回去。接着刘奭下诏:除了留下屯田的士兵之外,其余人班师回朝。永光3年(BC41)2月,冯奉世凯旋回到长安,赐爵关内侯。
3月,刘奭立自己的次子刘康为济阳王。
4月28日,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去世。左将军许嘉升任大司马、车骑将军。右将军冯奉世升任左将军。王接的堂弟、汉元帝刘奭祖母王夫人的哥哥王武之子王商为右将军。
本年,因用度不足,刘奭下令重新设置盐铁官。限制博士弟子的名额为千人。
永光4年(BC40)2月,刘奭大赦天下。3月,刘奭行幸雍地,祭祠五畤。
6月30日,日食。汉元帝刘奭下诏求直言。同时责问当初那些说天变是由周堪、张猛擅权专事引起的那些官员们。群臣无言可答,只好稽首谢罪。于是刘奭再召周堪为光禄大夫,领尚书事;张猛为太中大夫,给事中。
周、张再次入朝受职,只道是皇帝悔悟,以为此次总可扬眉吐气一番。哪知尚书省仍是由中书令石显做老大。四个尚书:五鹿充宗、牢梁、伊嘉、陈顺,皆是石显一党。让二人郁闷难解。
周堪被活活气成了哑巴,不久去世。张猛孤掌难鸣,被石显构陷。张猛不堪受辱,便在公车门前拔剑自刎。
9月11日,汉元帝刘奭下诏:罢除汉高祖刘邦之母昭灵后、刘邦之兄武哀王、刘邦之姐昭哀后、汉武帝刘彻之皇后卫子夫、戾太子刘据、刘据之妻史良娣的陵园。10月19日,又下诏罢除各郡国中的祖宗庙。
10月,刘奭又下诏:汉帝诸陵从此不属太常,各依其地界分属三辅。在渭城寿陵亭部原上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并一反旧例,下令从此之后不要再以陵设置县邑、迁徙百姓到这种陵县来。
永光5年(BC39)1月,刘奭行幸甘泉,郊祀泰畤。3月,行幸河东郡,祭祠后土。冬天,行幸长杨宫射熊馆,打猎。
12月16日,汉元帝刘奭下诏:毁去太上皇、汉惠帝的寝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