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猫小说 > 女生耽美 >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传人 > 第一百六十七章 所谓衬托的对象

第一百六十七章 所谓衬托的对象(1 / 1)

这里祝守一还是接着上文给阿九讲解一番。

当然这次是缓和角度。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该断绝七情六欲的圣僧,他悲天悯人,慈悲为怀,可是他毕竟还是个人,他仍有许多人性的弱点显现。相对于火眼金睛的英雄人物孙悟空来说,唐僧经常显现出的是胆小、迂腐、窝囊、脓包样,时时落泪,一点都不坚强,无能又总是处处牵制别人,可偏偏唐僧却是取经任务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也是取经五圣中唯一的一个凡人。

历来的文学批评家,对于《西游记》中的唐僧向来是贬多于褒。有人认为唐僧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听信谗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几乎是屡教不改,在取经集团中,他既不是精神力量,也不是实际的战斗者,竟是一个百分之一百的累赘,至于他在取经事业中的作用,说得不客气些,应当是个负数,他的眼泪多于行动,没有白龙马就寸步难行,没有孙悟空将万劫不复。如果一定要说唐僧也有作用,那么,他的作用是一个傀儡、一尊偶像、一块招牌,只因他是如来的犯错误的大弟子金蝉子转世,要靠他这块招牌才能取到经。

其实以唐僧一介凡人的身分,遇到妖魔,自然是胆颤心惊,哀哀哭泣,若是我们遇到如此景况,相信应该也是同唐僧一样吓得心魂俱失。唐僧仅仅是一个凡人,既然是凡人,他身上就会出现凡人所出现的种种弱点,故而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对唐僧的描写十分符合人物形象的身分。而唐僧的缺点之所以会特别突出,主要也是因为读者对其有所期待。他是御弟圣僧,他是如来的大弟子金蝉子转世,所有人对他都抱有期待,也因此对于他显现出来的凡人那一面,变得越发不能忍耐。《西游记》第五十六回中,李卓吾的总批写道:唐三藏甚是腐气,可厌!可厌!

在第五十七回中,李卓吾的总批甚至还这么写道:行者虽是假的,打死唐僧,亦是快事;不然,这等腐和尚,不打死他,如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吴承恩塑造的这个唐僧,真的是功力到家,让人对他描写的这个“迂阔”、“固执”、“糊涂”、“是非不清”、“动不动就念起紧箍儿来”的这个腐和尚,着实气恼不已。

祝守一觉得可以从以下针对唐僧呈现出的几个凡人的形象,做一分析与讨论:

1.软弱爱哭,胆小害怕

《西游记》的主角不是三藏,而是悟空;三藏是个“脓包”、“一头水”、“信谗言”、“皂白不分”、“耳软心活”,遇到困难就“魂飞魄散”、“纷纷落泪”,是书中的“丑角”、取经的“傀儡”。

在《西游记》中,唐僧经常落泪,刚开始悟空惊讶于师父竟然如此脓包,对于这样的唐僧,悟空着实感觉不耐且暴跳如雷。在第十五回中,孙悟空与唐僧师徒二人走到蛇盘山鹰愁涧,一条白龙从涧中钻出来将白马鞍辔一口吞下肚去。悟空将自己所见告诉唐僧,唐僧先是说悟空看错了,然后听到悟空再三确认后,竟然泪如雨落。

刚开始悟空对于唐僧软弱爱哭这点,着实难以忍受,但渐渐地到了后来,悟空对于这点似乎已经比较能够释怀。或许是因为对唐僧有了比较深厚的感情,也或许是因为体认到唐僧就是肉眼凡胎,之后再遇到唐僧哭泣时,悟空都能平静以对。甚至在探勘地形时,会想着是否要跟师父报告实情?悟空有时会说善意的谎言,因为若是说实话,“师父他不济事,必就哭了”。西游记四个角色里,唐三藏是最没本领的人物,既不能平妖,又不擅变化,更不会腾云驾雾,他在西行路上碰到妖怪,除了战战兢兢哭哭啼啼和发出“徒弟啊!怎么办?”“徒弟啊!救救我吧!”呼声之外,一筹莫展。

唐僧不但多愁善感,还胆小爱哭。从第13回一取经之始就开始掉泪,一路跋山涉水,经过重重的磨难,到第98回,遇到困难和妖魔时,仍然满眼垂泪,可以说在胆量上,一点成长都没有。

而历来对唐僧的负面批评除了软弱爱哭之外,就是他的胆小。软弱不济来自唐僧对外在环境的惊惧害怕,不论是大自然的险峻或是妖魔鬼怪的威胁,只要遇到不顺他心意的,他便一副脓包样,怪不得悟空和八戒都曾说过他“不济事”。

唐僧会这么胆小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够信任悟空。悟空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响当当人物,天上神仙有许多都敬畏他三分,更不用说各方妖怪了。

一开始或许唐僧还不清楚悟空的本领,但经过几次悟空的搭救后,对悟空应该有点信心才对。即便对悟空没有信心,也该对观音菩萨和如来佛有信心才是。想来是因为唐僧心底对悟空怀有很多复杂的情感,所以没办法敞开心怀相信悟空,再加上悟空一直无法受他控制,并且常常借机消遣他。所以唐僧除了对于悟空不能全然信任之外,也不太喜爱这个能力远远凌驾在他之上的徒弟。而唐僧的个性又比较软弱,于是在面对事情上,让人感觉特别的胆小。

其实从凡人的角度来看唐僧,便可以了解唐僧再取经的路途上如此胆小软弱,实在是情有可原。更何况在取经的路途中,遇到的不只是单纯的强盗和山贼,还有更多拥有高超本领及厉害宝物的妖魔鬼怪。而这些妖魔鬼怪大多都把他当成一块嘴边肉,总是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地想把他吞下肚。面对如此情景,毫无法力的唐僧,除了依靠法力强大的徒弟之外,也只能恐惧流泪。在书中每次经过高山峻岭,杳无人烟之处,唐僧都会心惊胆颤,想是因为每次被妖怪抓走的地点,多是在这崇山峻岭之中。

在书中,出现唐僧胆小害怕形象的章节实在是多不胜数。而在《西游记》中,唐僧常常害怕得“魂飞魄散”、“几乎諕死”、“諕得滚鞍落马”、“諕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諕得打了一个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书中唐僧胆小至极的形象跃然纸上,和悟空那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姿态相比,更显得突出了。想来这也是作者想达到的效果之一,唐僧越不济事,悟空和唐僧相较起来就更令人觉得神通广大了。

2.好逸恶劳,六根未净

历史中的玄奘大师,为了要西天取经,在行前做了许多准备。当时虽然国家不许,但他一直在等待偷偷西行的机会。

在等待的同时,他开始锻炼身体,因为他知道前往西天取经的路程非常艰难,若没有强健的身体,势必无法到达;他开始和西域来的僧侣或商人学习天竺的语言,因为他知道若是他没有学会天竺语,他无法一窥佛法的奥妙,更不能达到自己穷究真理的目的。经过漫长的十七年,玄奘大师终于取经归来。《西游记》中唐僧长老则和历史中的玄奘大师相差甚远。他是奉诏前往西天取经,虽说他是自告奋勇,但他对西天完全没有概念,在第十二回,太宗问唐僧何时可回时,唐僧竟然如此回答:

太宗笑道:“御弟啊,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

取经的路途十分漫长,书中记录是十万八千里路,以唐僧以一个凡夫俗子,要达成目标着实困难重重,而唐僧竟然回答三年就可回来,从这回答就可以看出唐僧无知的程度。

哪知道情况和他设想的完全不一样,他满怀信心地出发,在路程中越来越害怕,不但经常遇到土匪强盗,妖魔鬼怪也从来没少过。因此他逢山哭,遇水忧,没有一日不愁闷,还经常向悟空抱怨路途遥远,何日可归?

悟空也经常劝慰唐僧,在这种时候,总让人有一种悟空才是师父的感觉。在第四十七回,唐僧和悟空的对话,哪里有一个得道高僧的风范?在此深山峻岭中,哪有人家可以化斋?但在唐僧的要求之下,悟空也只好无奈地去化缘。在《西游记》当中,有许多次灾难都发生在化斋之时,不是在等待中被妖魔所捉,就是误入妖魔的陷阱,难得一次唐僧自告奋勇自己去化斋,也是羊入虎口,自己闯进妖精的洞府里去。由此可见,口腹之欲常是造业之始,而唐僧确实是常受欲望之苦的。在第四十三回,悟空忍不住笑了唐僧。

谷/span唐僧听完了这一番话,没有辩解,只是追问悟空何时才可取得经书,回归大唐。

而除了口腹之欲之外,唐僧对于身外之物,也尚未根除欲望。在观音院作客时,老僧吩咐童子献茶给唐僧:

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钟。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他喜欢好的器物,看到老僧的茶具忍不住赞叹有加。而唐僧对于太宗送给他的锦襴袈裟更是恋恋不舍,光是老僧要将袈裟借去观看一晚,他就心有不舍,埋怨悟空。当他知道袈裟被妖怪夺去,更是气得念了好几次紧箍咒,就是要悟空快快把袈裟寻回。为了一袭袈裟,唐僧烦恼懊恨,心中不安,睡不着觉,眼巴巴的希望悟空快快帮他把袈裟夺回。

而唐僧在西行路上,挨饿受冻的时候并不多,不管是路上人家的斋饭或是接受各国国君的斋食,其实唐僧吃的餐食大多都很丰盛。书中对于这些豪华的饮食,描写的也甚是仔细,在六十九回中当悟空医好朱紫国国王时,国王吩咐安排筵席。丰富的素宴,真的叫人难以想象。在书中,唐僧经常有机会吃到丰盛的素宴,可以说他不但吃得好,也穿得好,在物质享受上面,唐僧尚未摆脱这些物质享受的欲望。

一个凡夫,很难没有妄想。但是佛教认为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不单单是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更多的是不再贪逐于物境的受用。不论是看、听、嗅、吃、穿,都不会作无谓的贪取,这样才是所谓的六根清净。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是指我们的生理官能,能够排除物欲,从而保持心底净洁,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尘不染,而唐僧却没有做到六根清净这一点。从以上我们可以得知,其实如何断绝欲望,实是唐僧西行的重要课题。

3.肉眼凡胎,不识真假

唐僧不识妖魔,不信悟空,最后吃亏倒楣的情节可说是《西游记》中一个很重要的情节,许多回目皆因此而开展而来。

在《西游记》中,唐僧明明是肉眼凡胎,但对于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所说的谏言总是不相信,却往往轻信于擅于拨弄是非的猪八戒所说之言。在我们眼中,猪八戒是不但六根不净,贪食好色,还十分偷懒,但唐僧却对猪八戒所说的话较为信服。为何会如此呢?除了唐僧和八戒一样凡人心性较重之外,在八戒面前,唐僧也比较有师父的威严。

八戒嘴巴甜,常常附和唐僧,在唐僧耳边说些他想听的话,好听的话。相较于八戒,唐僧是悟空的师父,但悟空经常直接一针见血的指出唐僧的缺点并且顶撞唐僧,让唐僧心生不满,因此对悟空产生了偏见。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对唐僧的嘲笑讽刺,也让唐僧无法忍受。

悟空取笑完唐僧之后又将妖怪一棒打死,犯了杀戒,唐僧恼羞成怒,大骂孙悟空是个恶人,老是伤人性命。本来,悟空打死了妖怪、妖怪还原真身之后,唐僧相信了悟空的话。但是在猪八戒的一再挑唆之下,他选择相信猪八戒,而不是有着火眼金睛的孙悟空。

他不仅立刻念起紧箍咒来,并且无情地将孙悟空驱逐。难道唐僧真的这样糊涂吗?宁愿相信满嘴胡话的猪八戒,也不肯相信忠心为他的孙悟空?悟空忠心耿耿,劳苦功高,每每拯救三藏于妖魔之手,照理说,唐僧就算没有感激涕零,也该心怀谢意。

但实际上唐僧对悟空是又怕又恨,因为悟空直言无讳,一点也不为唐僧留面子,又不时骂他“脓包”,虽是要靠悟空保护取经,但他难以忍受悟空,对他心怀芥蒂也是必然的。所以他只是借着这机会,假意听了八戒的挑拨,念几遍紧箍咒,恶整悟空。其实只是为了出出心中的闷气,对悟空展现师父的威严罢了。

徒弟如此直接的责怪嘲笑师父,是十分不给师父面子的,也难怪之后唐僧会兴起逐悟空而去的心意。唐僧知道悟空的本领高强、自己的软弱无能,他想取回真经必然得依赖悟空。他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悟空的师父,并没有办法在本领上压制他,让他听命于自己。

因此在观音传授给他紧箍咒之后,他为了保持自己作为师父的尊严时不时地打压悟空,并以念咒作为威胁,以显示其地位在悟空之上。我们在文中随处可以看到,唐僧动不动就心生埋怨,对着悟空念紧箍咒。

唐僧每每对于悟空的劝告都听而不闻,总觉得他是个泼猴,做事我行我素,但偏偏悟空说的都是真的,反而每次都因为劝告师父,而惹来紧箍咒伺候,真可说是忠言逆耳的最佳见证。但从唐僧是一介凡人来看,连八戒和悟净都看不出来妖精变成的人类,那唐僧又怎么能够辨别?悟空跟从唐僧取经也有好一时日,唐僧却这么不信任悟空,也无怪许多的学者认为唐僧实在是昏庸无能。

在整个故事当中,同样的情形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悟空说东,他偏要说西;悟空说是妖怪,他偏要说是好人,使得很多可以躲避的灾难发生了。即便唐僧曾经对悟空忏悔认错,但最后仍是一犯再犯。

总体来看,《西游记》小说中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光彩被他的徒弟孙悟空给掩盖,不仅如此,还成为了一个令人厌恶的角色,可说是褪尽了历史人物玄奘法师的光泽,退居于小说中的配角地位。

作者有意表现唐僧在被妖精掳获之后是何等的卑躬屈膝,贪生怕死;如何的自私自利,推诿卸责;如何的好逸恶劳,六根不净;美色当前,是如何的心生动摇。

在《西游记》中,唐僧似乎除了念紧箍咒以外,什么都不会了。而作者这么做的目的除了为了故事情节的编排外,也是为了凸显主角孙悟空。也就是要以唐僧的弱来凸显悟空的强,以唐僧的愚昧无知对照悟空的火眼金睛,以唐僧的六根不净对照悟空的心性空明,以唐僧的懦弱软弱衬托出悟空的神通勇敢,若是没有唐僧的遇难,哪来悟空展现神通的机会?

其实祝守一觉得平心而论,唐僧并没有多坏,他其实就是活脱脱一个“凡人”的形象。他就像你我,就像我们生活周遭的人们。而也就因为他和我们太像了,太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了,所以我们反而没办法接受。

因为他是圣僧,他是金蝉子长老转世,我们对他有太多的期待,有太高的期望,失望就越大。加上唐僧的形象是以玄奘法师为主体而来,因而当他显现出他凡人的那一面向时,我们便觉得愤怒,无法接受。

最新小说: 神魔浩劫 病弱白月光和替身he了 【综漫】我太受欢迎了怎么办 淫辱优等生 跑男之最强小鲜肉 俏儿媳 职粉就业指南【CP完结】 宝贝(短篇合集) 离婚后我和他成了国民cp 荆棘王冠(高H调教,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