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时才想一想文官把权力交给皇帝时的不情愿和交权后给皇帝在暗中找的麻烦事,就能明白这个事发的原因了。他们连皇帝都敢这样做,况且一个他们看不惯的太监呢?”
“第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一个常识。但我们再看看英宗出征时竟然没有带足够的粮草,这种事皇帝年轻不懂,那些兵部的大人们会不懂吗?要知道我们现在还广泛称赞的于谦于大人当时的职务是兵部待郎,对这种事可以说是有直接的责任的。但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们广泛称赞的正人君子,竟然没有提醒皇帝这件事,他想要做什么呢?还有内阁以及众位文官想做什么呢?”
“史书对这一问题给出的答案是大明在前线附近修有六个大的粮仓,其中的粮草足够大军用的。那为什么大军出征后,军中就一直有大军缺粮的传闻呢?而这些传闻王振让锦衣卫查都查不出来是谁放出来的。而史书给出的答案是文官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英宗回师。”
“考虑到史书一直是文官写的,这一说法其实也证实了这一让大军军心不稳的传闻就是当时随军出征的文官放出来的。由于这些文官地位很高,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英宗不可能会让锦衣卫去调查这些文官,所以锦衣卫查不出来谁放出来的传闻也是很正常的。”
“但这些文官在大军没有到前线的时候放出这种让明军军心不稳的传闻还可以理解,但直到明军全军覆没时,这种传闻一直没有断绝,这些放出来这些消息的文官想做什么呢?他们就不想一想这种消息会让明军战败吗?难道他们不懂这些吗?而明知道放出来这些消息会让明军战败却一直还在散布这些消息,这些被史书称赞的正人君子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三,我们再说说这个粮草的事,据史书记载,英宗的亲征军是在断粮三天后,也就是说明军被饿了三天后,被也先的部队一举消灭的。而整个英宗亲征过程中,那六个粮仓的粮食一直没有供应给大军,而负责这件事的恰恰就是我们一直称赞的于谦于大人,他留在京城负责给大军运粮,但却一直让大军缺粮。并最终葬送了包括一众勋贵的英宗大军。“
”而当于谦让景泰皇帝答应了以文官治武,并把皇帝的权力给削弱到了极点后,他要带领军队打北京保卫战时,他仅仅用了六天就把这些远在宣府等地的粮食给运到了北京。要知道当时他们就是以“粮仓离北京太远,而离英宗大军去的地方很近”这样的借口来让英宗根本没有带多少粮草就出征的,并且在大军离粮仓很近的时候还让英宗的亲征军缺粮的。”
“而在很近的地方一个多月都运不去粮草,而当离得很远的北京时,却能在六天内就能完成这个工作。我们就不得不怀疑于谦于大人到底是想干什么呢?再看看后来英宗再次当上皇帝后,第一个动作就是杀掉于谦,这其实就说明了英宗其实已经明白了于谦在当初的土木堡事变中起的作用了。至于史书上写的是英宗其实不想杀于谦,只不过当时石亨等人坚持要杀于谦则不过是写史的文官为了给他们做的事打掩护而已。”
“反正当时文官已经达到了他们的目的,这时候如果不推出一个人来平复皇帝的怒火的话,皇帝就有可能会和他们闹得鱼死网破,这样的话,虽然说他们有很大的可能会羸,但皇帝毕竟占着大义,这样的话,他们的名声就臭了。就说他们这次羸了,那以后无论谁当上皇帝就不会再重用文官,这样的话,他们这个整体都会没落掉的。”
“还不如牺牲掉一个于谦,平复掉皇帝的怒火,再说当初为了这件事他们已经有很多随英宗一起出征的同僚给牺牲了,这时再加上一个于谦也不算什么。这样的话,他们也可以对于谦的后人进行某种补尝。再说他们也没有把握说他们一定会羸。而当他们牺牲一个于谦后,他们就能占住大义,再加上他们手中的权力比皇帝大,他们是稳羸的。”
“第四,就是杨洪等人在前线已经打败了的情况为什么一直不给英宗报告,从而让英宗的大军一步步的走向死亡。而当作为英宗亲征大军的前锋成国公朱勇和恭顺侯吴克忠还以为在大明的土地上行军时,突然被蒙古大军攻击,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全军覆没时,英宗的大部队不得不后退。”
“在加上大军缺粮,大军不得不一直向北京方面撤退。竟然在离北京非常近的土木堡遭到蒙古五万大军的伏击。在饿了三天的后,大军被蒙古军队全歼。”
“根据史书记载,这五万人已经在这个地方埋伏了一个月了。这样又一个疑问就出来了。我们看地图就能知道土木堡离北京很近,离北京很近的地方人口就相当的稠密,那这个地方的人呢?为什么没有人报告蒙古大军的情况?要知道五万人再说他们都是骑兵,这样最少他们得有十万匹马,这得有多大的动静呢?这样的动静在一个人口稠密的地方是怎样做到一直没人发现呢?”
“其次,就是这五万骑兵的粮草问题,我们都知道蒙古军队在外打仗是就地取粮的。而这五万骑兵的粮草供应可以说是个相当大的量,而他们又是埋伏在当地不想让人知道,也就是说他们是不能出外杀人夺粮的。而他们本身又不带粮草,再说了蒙古人就是带粮草也带得很少。那他们这一个月是怎么过的呢?”
“况且他们在击败英宗的亲征军时也没有表现出缺粮的情况,并且还能一直攻到北京,这说明他们的粮草是相当的多的。那就有这样一个疑问了,他们的粮草是从哪来的?天上掉下来的?显然是不可能。而其他的人又没有能力供应这五万骑兵的粮草,唯一有能力供应的就只有大明了。而于谦于大人恰好是负责粮草的,他又对这件事怎么解释呢?”
“第五,就说说这个杨洪的问题了,作为宣大总督,在前线那么多城和堡被攻破,他本人就应当被朝廷给问罪了,再加上他不把情况向皇帝报告,造成皇帝的亲征军损失惨重,这个情况更是罪上加罪了。而他在皇帝的亲征军被蒙古军队攻击的时候,自己就处在蒙古军队的后方,却暗兵不动,直到英宗的亲征军全军覆没,于谦开始出来带领大军打北京保卫战时才出兵攻击蒙古军队。”
“他的这一行动明显是配合以于谦为首的文官行动的。他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中犯的罪可以说是抄家灭门是足够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战后被封侯了。”
“从这种种的疑问中,我们不得不对整个土木堡事变产生严重的怀疑。再看看土木堡事变后,得利最大的就是文官集团,他们不仅把英宗要权的行动给打了回去,并把这些本应当属于皇帝和武将的权力一举给拿掉了手,规定成了祖制。而且也把和他们作对的王振一伙彻底的给消灭了。”
“再看看战前想要从他们手中把自己的权力要回来的英宗则是被蒙古人给俘虏了。这其实也是文官比较意外的情况,估计按他们的计划是英宗会被蒙古人给杀掉。他们没想到,他们耍了皇帝,也耍了蒙古人,但蒙古也和他们耍了个心眼,他们不但不杀英宗,反而是把他们放回来了。这也就造成了后来于谦的死。因为如果英宗死在蒙古人手中的话,那于谦也不会死了。”
“而要夺权的另一个群体武将不但是精华全灭,而且彻底失去了一切权力,成了文官的奴隶。”
“可以说战前和文官争夺权力的皇帝,太监,武将这三个群体在土木堡事变中几乎被全灭,而文官虽然也牺牲了几个官员,但作为一个群体是大获全胜。这样看来,这场蒙古人和大明之间的战争好像是蒙古人专门为文官打的一样,这样的一个结果再加上战争中种种的不合理现象。孙大人,你也是经常处理案件的,你能说这正常吗?”魏希孟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