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克鲁一听就斥道:“得了,你可别乱出主意了,那巴隆迪是什么人?连他自己的亲闺女都不给面子的人,你觉得他能收钱么?而且你觉得他缺钱么?”
巴隆迪的这件事很是出名,当时他的亲女儿想要报考印度理工学院的研究生,结果没考上,结果巴隆迪都硬是没开后门,反倒是逼着他闺女认真复习,考了两年最后才终于考上。
试想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是拿钱能打通的,而且以他的地位,正常生活根本就不可能缺钱,所以说拉库马这绝对是个馊主意。
最后沙克鲁只得硬着头皮来到了巴隆迪的办公室,一进去,巴隆迪就一脸严肃的对他说道:“潘迪特先生,我大体看了一下您公司的这部正在拍摄的新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对于这个电影我有点想法想跟你谈谈。”
沙克鲁心里叹道,哎,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那就来吧,于是开口说道:“巴隆迪校长,您对我们这部电影有什么意见尽管说,我们立刻整改。”
看到沙克鲁这幅样子,巴隆迪反应了一下,也就明白了他的想法,于是笑呵呵的说道:“潘迪特先生,您别误会,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尤其是里面对于教育制度的探讨,我觉得对于现在的印度非常有必要,即便是我们ITT,最近也一直在研究如何进行教育方式和方向的改革,所以我希望如果在不影响影片效果的情况下,最好能加大这方面的内容,借助电影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模式推动大家对于原有教育模式的改变。”
巴隆迪这番话并不是在忽悠沙克鲁,一来是没有这个必要,二来IIT一直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老师会教给学生很多方法,但是他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答问题。考试题目不多,但是要求独立思考。也许一个题目学生并不能解答出来,但是只要思考过程条理清晰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评价。在这里数学和化学是国家重点培养的,老师会给你很多复杂的问题,让你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当然要求也是特别高,有的甚至要求学生答案精准到小数点后第四位。然而IIT的学生却很少抱怨功课太重,他们已经练就一身“解决最刁钻问题的能力”。
正是因为IIT学生有一流的专业实力,每年的12月,各跨国公司会纷纷进驻7所分校征招人才。通常在两个星期之内,所有学生都会被“抢购一空”。
也正为如此,IIT才特别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尤其是巴隆迪上任之后,这是他的主要教改方向,所以当他看到《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公然讽刺僵化教育制度的电影不但不生气,反而希望片方能够加强这方面的内容。
搞清楚了状况的沙克鲁此时不由得是长舒了一口气,明白自己这是虚惊一场,原来人家并不是在针对自己,反而很欣赏这个剧本,不过尽管如此,他的要求还是没法答应,因为现在已经拍摄一半了,没法进行大的改动了,于是沙克鲁沉吟着答道:“巴隆迪校长,现在电影已经拍摄一半了,不太好进行大的改动。但是我打算在近期开始制作一款电视节目,倒是可以专门拿出两期好好的探讨一下这个课题。”
沙克鲁所说的这个节目,就是他将来打算让阿米尔汗牵头创办的《真相访谈》。不过在他看来,印度教育最主要的问题并不在高等教育上,而是在基础教育。中国用了几十年时间,才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基层农村的小学体系,这是中国教育金字塔的坚实基础,而在印度,“人人都上小学”还只是一个理想。并且教育资源稀缺、教育设施简陋、教育质量低下,这才是制约印度教育发展最主要的问题。
印度的高等教育传统,主要是继承英国,比如片中兰乔的第一个故事,老生捉弄新生,其实这是英国院校的小传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手法有点下流,其实正是通过这种下流手段,打破学生的心理界限,形成荣辱与共的共同体。英国教育的基本重心在上层,培养少数优秀的统治者,以及质疑和创新数学物理公式的大科学家,至于对普通工程师的培养,主要靠中印留学生提供。本国的社会底层人群,更多的是靠社会福利供养,保证其不闹事而已。
对中国/印度这种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具有这种条件。中国的教育理念和英美恰恰相反,根本不是培养优秀的上层,而是培养足够数量的基层。就算在工科教育内部,也是忽略“少数卓越的工程师”,而是提供“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关键是先把数量搞上去再说。作为对照,坚持英美教育理念的印度,现实中就成了一场大灾难。
就在沙克鲁在印度理工学院跟进《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拍摄时,在新德里的一栋别墅里,正有两个人在密谋着如何整治他,这两个人就是之前被沙克鲁搅黄了继承大业的阿尼尔和失去发财机会的普丽扬卡丈夫瓦德拉。
只见瓦德拉眉头紧皱的对阿尼尔问道:“阿尼尔,你这个消息确定么?穆克什真的要在安达曼--尼可巴群岛的纳加帕蒂南开采石油?”
阿尼尔点点头答道:“您放心,肯定错不了。穆克什这个家伙虽然把我的股份都清除出去了,但我这些年在石化也不是白干的,还是有几个对我忠心耿耿的手下潜伏在那里,所以这个情报肯定没问题,据说是穆克什勘探出那里有石油,所以要将那片地包下来。”
“只要确定了那就好,这次看我怎么收拾他,哼,居然敢跟我捣乱,先收拾他然后我再去收拾那个沙克鲁!”瓦德拉恶狠狠的说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