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去,尝试揭示在漫长的里程中所呈现的纷繁复杂的书法现象与产生现象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表里关系,以及勾勒出一条关于书体递嬗演进和风格交接流变的较为清晰的脉络。历史的时针由此重新拨回它的起点。
历史上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即仓颉造字说(“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魁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结绳说(“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和起一成文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石器时代,还没有文字,主要以刻画符号或是原始图画为主。汉字是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开始萌芽的,经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到商代的甲骨金文时,就已成就了一套以象形图画为主导的文字符号系统。
书法的源头——商代。
在中华文明史上,夏商周合称三代。到目前为止,考古发现还不能证明夏王朝已经发明了文字。但商代有着大量的文献,《尚书·多仕》载周公之言“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商代以甲骨文(卜辞)为其代表文字,随着进入青铜时代后出现了铜器铭文(金文),代表作品有《小臣俞尊铭》《戍嗣子鼎器铭》《乃孙作祖已鼎铭》。此外还有出现零碎的墨迹、刻石等作品。
金文为代表——西周
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以犬戎攻破镐京止,史称西周。西周350余年里,书法艺术作为了礼乐文化的不可分割组成部分。书法以铸于礼器之上的金文为代表,开创了线条的纯化与结构的秩序化。西周金文在过渡、鼎盛、衰微三个时期中出现不断进化的作品。过渡期的《庾姬卣器铭》《利簋器铭》《大于鼎铭》等;鼎盛时期的《师酉簋器铭》《墙盘铭》《兴簋铭》《大克鼎铭》等;衰微时期的《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等。西周甲骨文,又称周原甲骨,其文字奇小,故也被称为“微雕书法”。
多彩的书法——春秋战国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西周结束,东周开始,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时代的动荡,思想的百家争鸣,书法也以空间的、不同地域的多样性平面展开,书法的人化、个性化、风格化也就在这个时代显露出来。出现了用籀文正体的秦系、用古文体的楚系、齐系、晋系(赵、魏、韩,三家分晋)、燕系。也出现了带有装饰风尚《王子午鼎》《王孙钟铭》《蔡侯盘铭》等、鸟虫书《王子于戈铭》《越王勾践剑》、正体铭文、盟书(侯马盟书、温县盟书)、古文蝌蚪、简牍帛书书法、刻石书法(《石鼓文》西周成熟大篆像秦代小篆过渡的杰作)等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
“书同文”书体的转折——秦朝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天下,结束长期纷争与割据,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之后首先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书同文,颁行了小篆书体,终结了古文字。小篆的代表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隶书也在秦王统治时期,发展迅猛,代表作品有《青川木牍》《云梦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等。
隶行天下——两汉
西汉是隶书逐步发展成熟的时期,草书作为一种独立字体(章草:带有隶书用笔特征的草书),也是在西汉时期发展成熟的,篆书已不再作为日常手写字体,而用于显示重要性的特殊场合。汉隶主要发见与大量的简牍帛书,如《老子乙本》《潜策》《元康四年简》。西汉刻石较少,且仍多用篆书。此外还有一些金文、砖文、瓦当。
东汉初期,简牍草书进一步发展;中期逐渐出现楷书式点画和结构特征;中后期楷行不断从隶书中萌芽、发展。东汉崇扬儒学,提倡孝道,兴起了碑刻的刻石类型,出现了八分隶书作品,如《乙瑛碑》《孔器》《鲜于璜碑》《曹全碑》等。另一宗刻石则是摩崖石刻,如《石门颂》《西峡颂》等,还有墓石题记、画像石题记等,其文字风格则接近日常手写体,砖文(刑徒砖)。
汉代注重书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童蒙教育,使用太史史籀《史籀篇》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做课本;开创今、古经学(孔子旧宅经籍为古文经,伏生所传《尚书》29篇用通行隶书为今文经)与文字学;设立令史、书佐等职;设立鸿都门学;涌现了陈遵、崔爰、崔实、张芝、蔡邕、师官宜、刘德升、梁鹄等一大批书法名家以及许慎《说文解字》、崔爰《草书势》、蔡邕《篆势》等书法理论;在书法用具笔墨纸上也有了提高,王僧虔《论书》:“若子邑(佐伯字)之纸,研染辉光;仲将(韦诞字)之墨,一点如漆;伯瑛(张芝)之笔,穷神静思。”
魏晋南北朝——旧时王谢堂前燕
东汉末年,政局**,民不聊生,在爆发了黄巾起义及军阀混战后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史称三国时期。50年后由司马氏建立西晋王朝,统一中国打破了这种格局。随后由于昏庸的上层统治者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乘势入侵,维持了51年的西晋在316年即告灭亡,动乱中晋宗室在江南建立东晋,此后形成长达200余年的南北方长期对峙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是个分裂、动乱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思想、文学、艺术活跃且广泛、深入发展的时期。涌现了大批书法名家及书法作品。
三国时期,曹魏由于地处中原腹地,良好的继承了汉末文化,汉末许多著名书家如梁鹄、毛弘、韦诞、邯郸淳、钟繇等都归附曹操。其中邯郸淳古文字学的重要人物,而钟鹞因其流传后世的楷书,被后人尊为楷书之祖,与东晋时的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此时,汉代盛行的八分隶同篆书一样,不再做日常手写体,主要用于碑刻、题署等场所,取而代之的是楷、行书体的通行。需要说明的是,魏晋南北朝直至唐代,楷书往往与隶书混称为隶书,未加区别,同时把汉末、魏晋时期规整、装饰化的碑刻隶书专称为“八分”。
草书书家承袭汉末张芝等书家的好尚,比较著名的书家有三国时吴国的皇象;西晋的卫瓘和索靖,两人以草书齐名。西晋作品流传至今的真迹只有一件陆机的《平复帖》。九品中正制的汉代察举制度的延伸发展,使得的门阀制度与书法书家成为一种突出现象,西晋河东卫氏、敦煌索氏、东晋琅琊王氏、陈郡阳夏谢氏、北朝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
西晋灭亡后,晋宗室司马睿以王导为首的南渡氏族拥戴下重建晋室,史称东晋,随后200余年又历经宋、齐、梁、陈四朝,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划淮对峙,史称南朝。东晋早期书家由北方南渡而来,书风明显承袭钟鹞、卫瓘和索靖的传统。比较著名的有王导《省示帖》《改朔帖》、王廙《祥除帖》、庾亮《书箱帖》、庾翼《故吏帖》。
魏晋时期取代儒学兴起的玄学,使得品评人物转向人的才情、气质、格调等,书法创作在风格上也去古朴、求新妍。东晋四大家族王、谢、庾、郗门中书家辈出,其中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代表书家有王羲之,代表作《姨母贴》、《丧乱帖》《得示帖》《二谢帖》《兰亭序》和王献之,代表作《鸭头丸帖》《洛神赋十三行》《廿九日帖》,以及王询《伯远帖》,王徽之《新月帖》。
到南朝宋、齐、梁、陈时期,二王书风的到延续发展,尤其是王献之偏于潇洒流美的书风,更受欢迎。著名的书家有羊欣、丘道护、谢灵运、薄绍之、孔琳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在北方入居中原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割据政权,史称为“五胡十六国”,书名最著、影响最大的是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两大世族。清河崔悦师法卫瓘,范阳卢志、卢堪则师法钟鹞,崔、卢二氏草书学索靖。
魏晋时期由于禁碑,导致碑刻数量极少。曹魏、西晋时期现存的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碑》《孔羡修孔庙碑》《范式碑》《曹真残碑》等,均以八分隶书入石,风格也很接近;三国孙吴的《天发神讖碑》《禅国山碑》;东晋《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瘞鶴铭》;北方十六国《广武将军碑》《好太王碑》《中岳嵩高灵庙碑》《张猛龙碑》
此外存世的书法作品还有摩崖石刻《石门碑》《云峰山刻石》尖山、铁山、岗山、葛山《四山摩崖》。墓志铭(放于墓室内)《元腾墓志》《吐谷浑氏墓志》《张黑女墓志》《令狐天恩墓表》。佛教盛行而书刻发愿造像的题记,最集中的是洛阳龙门石窟《龙门十二品》《郑长遒造像题记》。仍以篆隶为主的砖文《太亨三年岁砖》《太和三年孝子灵封砖》。简牍、写本墨迹《长沙走马楼简牍》《楼兰残纸》《急就章残纸》。墨迹中数量最大的是各类经籍的写本,绝大多数是佛教写经。《诸佛集要经》《出家人手菩萨戒法卷第一》。
魏晋南北朝的书学理论,相对于汉代,作者更多,篇章数量更大,在字体演变,风格演变、书写技法等方面深入展开。作品主要分1)书势、书状与书赋:西晋卫恒作《四体书势》收入东汉崔瑗《草书势》蔡邕《篆书势》另两篇自己所做《字势》《隶势》,西晋索靖《草书状》王僧虔《书赋》刘劭《飞白书势》等。
2)对名家书法品评:王羲之《自论书》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虞龢《论书表》王僧虔《论书》等
3)书法技巧总结:萧衍《观钟瑶书法十二意》《答陶隐居论书启》蔡邕《九势八字诀》《笔法》王羲之《笔势论》王献之《进书诀表》等。其中“书肇于自然”“意在笔先”影响深远。
以书取士-------隋唐五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融合南北书风,起到了“上承六代,下启三唐”的过渡作用。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设立国子监为教育领导机构,形成书、算、律、国子、太、四门六学。30余年历史的隋朝,著名书家仅有智永、智果(智永弟子)、丁道护等人。隋碑刻众多,有碑碣、墓志、造像题记和经刻等,多以楷书为主,如《龙藏寺碑》《曹植庙碑》《董美人墓志》隋朝书法仍受南朝书风影响。
隋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次年废黜隋恭帝建立唐朝。中国书法出现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唐太宗对书法的偏好,特别是对王羲之的热衷,开启一股王室书风。科举制度同书法的密切联系,使得书法及书法教育得以全面发展与提升。
大批优秀书家涌现,初唐时期代表的“欧、虞、褚、薛”四家;盛唐以服务朝廷的馆阁书家徐浩、韩择木,李邕《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的行书、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的草书、颜真卿《多宝塔碑》《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的真、行书,李洋冰《三坟记》的篆书都属于盛唐时期的绝唱。晚唐以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为著名。907年,朱温废唐建梁,从此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乱的时代,五代历时50余年,王朝的迅速更迭,无心翰墨,独杨凝式《韭花帖》《夏热帖》乱世中承唐代衣遗风,开启宋代尚意书风。
唐代书法还体现在佛教盛行而出现的写经以及墓志作品中。隋唐书法渐趋成熟,技法理论也逐步深入,如“永字八法”、孙过庭《书谱序》、李嗣真《书后品》、张怀瓘《书断》、窦氏兄弟《述书赋并注》、张彦远《法书要录》,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书法在邻国朝鲜半岛及日本广泛传播。
“尚意”书风------宋元金书法
北宋前期,书法是晚唐五代书风的延续,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唐李阳冰以来业已中断相继的篆书家徐铉的出现,他被认为是继“二李”之后的篆书大家、《淳化阁帖》的问世及大开刻帖之风气以及“趋时贵书”现象。北宋后期前一阶段是由欧阳修对“尚意”书法的理论作用和蔡襄《门屏帖》《自书诗卷》对“尚意”书法的实践作用的书法活动而展开,后一阶段随着苏轼《黄州寒食帖》《前赤壁赋》、黄庭坚《牛口庄题名卷》《松风阁诗》、米芾《法华帖》《蜀素帖》《苕溪诗卷》等人的崛起,他们开创和完善的“尚意”书风成为书法史的又一高峰。
南宋、金的书法家都受到北宋书家以及二王的影响,苏轼影响下王安中、富直柔;黄庭坚影响下的陆游、范成大;米芾影响下的米友仁、张孝祥、吴琚;二王流派影响下的吴说、朱熹、赵孟坚;金代则以党怀英、赵峰、王庭筠、赵秉文为代表;元朝的书法史,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以赵孟頫《赤壁赋》《归去来辞卷》《国宾山长帖卷》、鲜于枢《草书千文》《苏轼海棠诗卷》、邓文原《急就章卷》《清居院记》为核心;后一时期以赵氏的学生康里巙巙、张雨、虞集等为代表。元代隐士书家杨维桢、倪瓒、倪云林,篆隶书家吾衍、杨恒、吴睿。
宋代刻帖之风再起,并至大盛,淳化三年(992年),宋廷得古人书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辑,以枣木板摹勒于禁中,时称《法帖》,又称《阁帖》或《淳化阁帖》。书论主要强调书者心得体会的表达,如《宣和书谱》、《东观馀论》黄伯思撰、《叙书断》朱长文撰、《叙书》郝经撰。
日渐式微-----明清书法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至1644年,为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历276年。明初书法沿袭前代的复古思潮,几乎完全处于元人书风的笼罩之下。由元入明的书法家,仍保持元人的风轨。洪武年间名震书坛号称“三宋”的宋克、宋璲、宋广,无一不受元人浸染。明代帝王喜爱翰艺,使得出现沈度、沈璨“二沈”、解缙为代表的“台阁体”。
明中叶,随吴门书派的崛起,才逐渐解除元人书风的桎梏。吴门书派经过宋克、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王鏊等人的努力后,传至以祝允明《曹植诗册》《草书卷》《前赤壁赋》《杜甫诗轴》、文征明《杂花诗赋卷》《自书雪诗卷》、王宠《滕王阁序》《刺客列传》、陈淳《秋兴八首卷》《七绝诗轴》为代表的“吴中四名家”。明后期主要以徐渭《七律春园细雨诗轴》《春天歌卷》、董其昌《临古卷》《唐柳宗元诗》《五言诗轴》、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为代表。
清初的书坛延续着晚明革新的潮流,基本上由明降臣和遗民继续保持和传承。王铎《思台州诗轴》《自作五律诗》、傅山《草书轴》《七言绝句诗》是其中突出代表者。董其昌书风影响的康熙、沈荃、张照等人。为维护汉文化及**文字狱的影响,金石碑学也在这一时期初露端倪,以郑簠、万经、王澍为代表的隶书家,并由隶到篆而逐步展开的。
乾、嘉二朝为清代书法中期,这个阶段书法发展是以帖学、碑学并驾齐驱的局面为表现特征。帖学四大家刘墉《苏轼秋阳赋》、梁同书《苕溪渔隐丛话轴》、王文治《七言联》、翁方纲《行书轴》为代表。金石文字学分为惠栋为代表的吴派与戴震为代表的皖派。碑学书法发展,代表人物金农《画佛题记》、郑燮《剑南诗轴》、邓石如《七言诗轴》、伊秉绶《五字横幅》。自道光起,清朝进入它的衰败期,国力下降,内忧外患。唯有碑学书法却达到鼎盛时期,碑学书法代表人物有何绍基、吴熙载、吴让之、莫友芝、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等。
明清两朝,有关书法的论著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可分为史传类,李放《皇清书史》震钧《国朝书人辑略》、文字典籍类,李登《摭古遗文》赵之谦《六朝别字记》、技法类,徐渭《执管法》,陆深《书辑》、著录类,汪珂玉《汪氏珊瑚网》,张丑《清河书画舫》、论述类,王世贞《古今法书苑》,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