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知道自己的意见不受重用的缘故,敬翔听了朱友贞的询问后,仅仅脸色淡然的答了一句:“此事陛下看着做决定就是,臣不便置喙。”
倒是李振沉吟片刻后答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妨询问一下牛存节和刘鄩二位将军的意见,毕竟他们才是统兵的大将,也只有他们才知道前方的局势如何。”
说是询问二人的意见,不过很明显李振的态度是偏向于不换将,因为去问牛存节二人的话,难道他们会说自己不行,要让杨师厚来才行吗?所以这问和不问是一个样。
朱友贞不由得有些失望,转头看向赵岩和张汉杰二人。
赵岩想了想后,答道:“陛下,臣以为此时换将,于军心不利;而且牛存节将军也是我朝名将,统兵能力一流,未必就不能击败杨渥。唯一可虑的就是我军的兵力是否充足的问题。”
张汉杰也道:“臣同意赵将军的意见,牛存节将军足以担当统帅;不过为了增强我军的实力,臣以为可以让邺王派部分军队南下支援。正好如今北方局势相对安稳,晋国忙着消灭燕国,暂时不会入侵我国。”
“只要晋军主力不动,光靠赵军是难以威胁到我国的。”张汉杰犹豫了一下,接着又小声咕哝道:“而且,魏博军的势力似乎有些太强了。”
他和赵岩二人狼狈为奸,如今依靠朱友贞的信任,牢牢的把持着朝中的大权;不过对于杨师厚这个手握重兵,同时还有这巨大声望的老家伙,他心中还是极为忌惮的。
事实上不仅是他,朱友贞、赵岩等人在听到最后一句后,同样变了脸色。
如今谁不知道杨师厚的势力已经压在了梁国朝廷之上,若不是当前的梁国局势极为险峻,来不得任何大乱,只怕杨师厚早就发动兵变,自己来做皇帝了。
如今嘛,为了共同应对吴国和晋国这两个大敌,不管是杨师厚还是朱友贞,都非常默契的承认了对方的地位和权利。
不过若是有机会削弱杨师厚的实力的话……
朱友贞刚动了念头,不过随即又将此想法隐藏下去。
如今的梁国实在经不起大乱了,连一个徐州都会引来吴国的大举干涉,若是再将杨师厚逼降到晋国或者吴国一方的话,那时候梁国真的就大事去矣。
此外,即便杨师厚不背叛梁国,但要知道如今梁国的军队大部分都掌控在杨师厚的手中,便是朱友贞的禁军都有很多是他的旧部。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将杨师厚惹火了,谁知道同会不会再来一次兵变,扶持朱友贞的某个弟弟上位。
心中转动了一番念头,朱友贞脸上却是一沉,喝斥道:“张卿胡说什么?邺王对朕忠心耿耿,他的统兵能力乃是我朝最强的,若非有他在,我朝北方战线都难得安宁。张卿此言太过,朕不希望以后再听到。”
“是,臣刚刚失言了。”张汉杰连忙答道。
敬翔和李振二人却是冷眼旁观,没有说什么。
其实他们两个何尝不忌惮杨师厚的势力,甚至心中对杨师厚也不无怨恨,以杨师厚的能力和权威,若是此人真心为梁国效力的话,现在的梁国局势应该也不至于闹到现在这个样子。
可惜杨师厚现在和梁国,更多像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在外敌的压力下,这才勉强维持关系,不至于闹翻。
朱友贞接着道:“朕听你们刚才的意思,基本上都反对临阵换将。也罢,牛将军的能力和忠心朕乃是深知的,这次就由牛将军继续领兵吧。”
“不过吴军兵力众多,我军兵力较少,若是直接与吴军交战的话,想要击败吴军并且夺取徐州,这难度的确太大,必须增加兵力才行。敬翔,下去之后你写一份诏令给杨师厚和寇彦卿两位将军,让他们各自派遣一万大军南下。”
“是,臣遵命。”敬翔连忙答道。
寇彦卿那边如今还在河中一带与晋军对峙,不过那边的局势目前也缓和下来了,晋军的主力已经撤了,所以抽调一万军队不成问题。
而杨师厚那边,不管怎么说如今杨师厚还是听从梁国朝廷命令的,若是调多了兵力或许杨师厚会拒绝;不过只调走一万大军的话,相信杨师厚不会违背。
这时李振又道:“陛下,增加兵力固然重要,但臣以为出了增加兵力外,还应该适当给牛将军增加骑兵,上次江陵之战吴国的骑兵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一次大战,吴王肯定还会派骑兵前来。我军若是没有相应的骑兵的话,只怕难以挡住敌军。”
“臣附议,徐州之地有不少地方利于骑兵发挥,若是没有骑兵掩护,难以与吴军争锋。”敬翔也在一旁附和道。
朱友贞颔首道:“嗯,我军的骑兵多在杨师厚军中,那就让他在派来的一万大军里面多派一些骑兵吧。”
商议已定后,敬翔二人告辞离去。
“敬兄稍等。”走在前头的敬翔正准备去草写诏令,这时身后李振突然将其叫住。
“李大人不知有何见教?”敬翔楞了一下,停下来问道。
“不敢说见教,不过是有些想法想要和敬兄商议罢了。”
敬翔皱眉,随即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且随我来。”说完,他带着李振来到自己平时批阅奏章的书房。
“说吧,不知李大人有什么事情想与老夫商议。”敬翔对李振的态度算不上好,但也算不上差。
他和李振两个都是追随朱温已久的老臣,深受朱温的信任;而且若论能力的话,在如今朝中众多文臣里面,也就是李振等少数几人能入敬翔的眼。
其他人,比如现在深受朱友贞重用的赵岩和张汉杰二人,在敬翔眼中也就只能算庸人一个。
不过敬翔虽然看重李振的能力,但对于此人的品行就不怎么看得上眼了。
当初朱友珪在位时,其他重臣基本上都在冷眼旁观,对朱友珪的态度较为冷漠,更别说为其出谋划策。
但李振受朱友珪任命担任崇政院使后,却多次为朱友珪出主意,虽然态度也算不上积极,但还是让敬翔感到不满。
也正因此,敬翔才会对此人态度不冷不热。
李振叹了口气,带着一丝忧虑道:“敬兄,如今我朝的局势想必没有人比你更清楚,吴国崛起于南方,近年来更是连连向北进攻,去年夺取了荆襄,近年又开始对徐州动手;来年还不知道要对哪里下手。”
“而北方的晋国,更是我朝的大敌,自从先帝当年崛起于中原来,梁晋两方征战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晋国的实力如何也不需要我多说,如今更是即将消灭燕国,看来晋军再次南下的时间也不远了。”
敬翔神色凝重,点头应道:“你说的这些老夫自然都明白,不过你现在说这些又是什么目的?”
李振丝毫不介意他的态度,反而忧心忡忡的问道:“敬兄,在下说这些的目的就是想问一句,我梁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难道还要继续像现在这样蒙着头乱撞吗?”
“蒙着头乱撞?”敬翔皱眉不语。
“不错,咱们现在的情形,可不就是蒙着头在乱撞。晋军打过来,咱们就集中兵力在北方防守,吴军打过来,咱们又调集兵力南下。我梁国的实力即便再强,有哪里能够挡得住吴国和晋国两家的夹击?”李振道。
“所以呢?”敬翔依旧态度冷淡。
李振楞了一下,道:“敬兄,在下知道你对我去年为朱友珪出谋划策感到不满,不过在下之所以如此,也是为了国家着想。各地的叛乱,虽然能够动摇朱友珪的权威,但何尝不会动摇朝廷的威严。所以在下才会为朱友珪出主意。若是敬兄有所不满……”
“好了,此事就不要再说了。”敬翔抬手止住李振的话语,随即叹了口气道:“国事艰难,即便你真的投靠朱友珪,老夫也没有立场去怪你啊。”
“至于说我朝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敬翔沉吟许久,却是给不出一个答复。
吴国和晋国,单独一个国家的话,梁国即便会落入下风,但也不会差多远;甚至若论真实国力的话,梁国的国力只怕还在晋国和吴国之上。
单独一个吴国,虽然兵力众多,经济基础强大,人口和人才储备等方面也不比梁国差,但敬翔相信以梁国的实力也足以挡住吴国的北伐。
同样的,单独一个晋国,虽然晋军骁勇善战,晋国的那些名将足智多谋,再加上晋国骑兵多,战力强,的确堪称梁国的大敌;但晋国的根本问题就是经济落后,人口较少,难以持续作战。
以梁国的实力,即便是拖也能将晋国拖垮。
事实上,历史上的晋军与梁军沿着黄河对峙多年,始终都难以打垮对方,反而是晋国一方在战争中损失大量粮草军械等,到了战争后期都有些难以坚持下去。
这期间晋王李存勖多次采用孤军深入敌境,准备突袭梁国都城开封的战术,就是因为晋国拖不起了。
若不是最后有梁国叛将泄露开封城兵力空虚的消息,李存勖果断领兵奔袭,一举攻破开封,只怕晋梁争霸最终结果还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