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的时候,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家,这个时候天子的权威荡然无存,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百姓惶惶不可终日。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认识这是个有问题的社会,围绕解决眼前的困境,大家开动脑经,涌现出各种解决问题的主张。汉朝到了武帝的时候,有一个叫董仲舒的人根据官方的需要革新儒学,使得它成了官方认可的唯一学说。
东汉灭亡以后,接连发生权臣篡逆的事件,在这种环境下,儒学不可能被大力弘扬。这个时候,玄学兴起,玄学与道家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道家是比较抽象的学说,玄学一方面有巫术的成分,一方面又在生活中有许多具体的东西在支撑,比如信奉玄学的人崇尚清谈、无为,服用五石散,对精神生活的重视超过物质生活。
东汉的时候,佛教传入中土。当时的佛教应该还保持着许多外国的特色。有一位胡僧,在中土呆了很长时间,一直只会说胡语。当时佛法最为昌盛的地方不在中土,而是在西域一带。今天生活在西域的百姓大多数都改心真主了,这是因为唐超军队在怛罗斯战败所致。儒学的衰落,玄学的兴盛。而玄学崇尚无为,不会压抑其他学说的发展。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僧人弘法的思路是这样,他们先去影响达官显贵,他们有足够的财物施舍给僧团,让他们购置田产,修建寺庙。僧团集聚了大量的财物,寺庙修的辉煌壮丽,和尚还把寺庙名下的天地租给佃户,优哉游哉,当起了地主。因为官府崇佛,所以僧人可以免于徭役和兵役,不用缴纳赋税,还享受达官显贵给予的施舍。在这个时期,许多僧团的成员根本就不守戒律,僧人的成分也很复杂。
大部分人终生不读佛经,他只是混迹于僧团中,求得安逸生活而已。这个时候的僧团组织臃肿不堪,他们没有办法进行自我改良。终于等到有一天朝廷动手了。但是每次灭佛的举动历时都比较短,长远来看,佛陀的信徒越来越多。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他是被一个尼姑带大的。登基之后,立志要做护法圣王。
也就是隋朝的时候,一位僧人去面见皇帝,拒绝向一般百姓那样行跪拜礼,从那以后就有了僧道不拜帝王的规矩。根据作者的观察,人在上面情况下愿意信教呢?当你面对一个无解的问题,这个时候你就容易接受宗教的洗礼。在耶稣信徒的想象中,人类就像是洒落在山野的羊群,弥赛亚就是牧羊人,羊是很容易误入歧途的,有了牧羊人的指引,每次在外面吃完草都能安全回家。佛说:“众生皆苦。”
其实就是在安慰迷途中的众生,其实人并不能用磕长头、转山、诵经、坐禅的办法得到解脱。人只有在有朝一日顿悟成佛,才能够真正摆脱轮回之苦,不要再做迷途羔羊。在六祖慧能之后,佛教汉化终于完成。苗烧水梦见去拉萨,程先生和他以及旅途中遇到的那个女人,程先生在和两位道士谈论的时候,说道僧道不拜帝王的典故,又说帝王反而要跪拜上师。这样的说法遭到苗烧水当场反驳,前文书已经提到,天子者,代天行道之人,跪拜僧道是辱没上苍。二位道士肯定不会喜欢苗烧水说的话,不过他们也不好反驳。一则是苗烧水伶牙俐齿,跟他辩论会吃亏。二则他们确实也找不到证据来证明皇帝跪拜僧道是惯例。
皇帝的两只眼睛哭的像是两颗鲜红的苹果,他埂咽着说:“我做了一个梦,我们梦见自己见到了释迦牟尼。他看起来非常高大,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浑身放射出金色的光芒。他的声音像是大海在撞击海边的堤坝,他说‘你的诚意很让我感动,我一定会保有唐朝的社稷一直延续、垂于无穷。’”陈弘志说:“陛下,这可是吉兆啊!”
皇帝说:“拟诏,让所有臣工都知道我的梦。”陈弘志说:“陛下放心,我一定把这件事办妥,你就等着文武百官向你朝贺吧!”皇帝激动的一夜睡不着觉,雨也一夜没停。天亮之后,皇帝睡着了。这个时候,外面有人来说:“外面臣工们都到齐了,改进把皇上叫醒吧!”陈弘志笑着说:“要不你去叫?”
对方那里有这个胆子,陈弘志笑着说:“你出去说皇上因为要在迎奉佛骨之前斋戒七天,有什么事阁臣们先自行商量。商量出结果之后,就把公文送到大太监陈弘志的值房,由他代为批阅加印。”对方听了立刻照原话说了,这个时候韩愈再次跳了出来。双手握着芴板,站在大殿中间,大声说:“臣韩愈,请求面见皇上。”
对方说:“韩大人,不是我不提供便利,实在是皇上斋戒,小的们没办法帮你。”韩愈一听二话不说拂袖而去,剩下的大臣们山呼万岁。等皇帝醒来,知道这件事,陈弘志说:“陛下,韩愈这分明是目无君上、罪该万死,望皇上明察。”皇帝叹口气说:“韩愈那厮不信鬼神,这样的人太晦气。迎奉佛骨的时候,不让他去。”
陈弘志一听就愣住了,心想人家本来就反对迎奉佛骨,你现在用不带他去作为惩罚。这有什么用呢?人家本来不想去。心里这样想,嘴上什么都没说。晌午的时候,天气放晴。皇帝来到御花园,宫里的宫女、太监们知道皇帝要迎奉佛骨,无不雀跃。长安白熊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也是大喜过望。
世上的人心中都有至少一个无解的问题,当你感觉不到出路在哪里的时候,当常识不能解答你所遇见的问题的时候,你的人生就出现了裂缝。这个时候,在长安的街头出现了许多极端的行为。有人剪端了自己的头发。有人用香头烫坏自己的皮肤,他们用自己血肉之躯供奉佛陀,依次显示自己的虔诚。韩愈在自己的府里一直在磨牙,到了第五天他终于憋不住了。
韩愈气的鼻孔里直冒青烟,他的幕僚、家属都劝他不要理会这件事。韩愈大声说:“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现如今天下闹到这个地步,身为圣人门徒,如果还不出手,那是说不过去的。”
幕僚说:“大人,天下是他李家的,你的身家性命可是你自己的,为李家的天下不惜置自己于危险境地,这是不明智的。”韩愈说:“什么叫明智呢?如果在我的有生之年,眼睁睁看着华夏道统被废弃,那还不如死来的痛快呢?”
他连夜起草了一道奏疏,在天亮之前送到寝宫。这个时候除了韩愈,其他大臣都上了贺表,一看韩愈的奏疏递到,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没想到韩愈也会低头,大家都觉得十分新鲜。皇帝激动的一夜未睡,听见外面说所有臣子的贺表都送到了。他一边喝着茶,一边听太监念那些贺表。贺表里拍马屁的文字在他的耳朵里变成了美妙的音乐,皇帝越听越精神,脸上的笑容保持的很好。最后读到了韩愈的奏疏。
皇帝笑着说:“韩愈也上了贺表?”太监说:“的确如此。”他手里拿着韩愈的奏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皇帝说:“念。”太监一个字一个字的念了起来。没一会儿皇帝脸上的笑容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太监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轻。终于彻底停了下来,这个时候她偷瞄了皇帝一眼,只见皇帝怒目圆睁,说:“接着念。”
太监又开始念了起来,皇帝说:“大点声。”太监只好扯开嗓子念,皇帝被气得上蹿下跳,她一边跺脚一边说:“传韩愈来见我。”没一会儿上谕传到韩愈的府里,这个时候韩府上下已经乱成一锅粥,韩愈说:“此番我去了肯定是回不来了,你们好自为之。”然后就来到皇宫。当皇帝来到寝宫门口的时候,皇帝突然伸出手说:“让他在门口候着。”
皇帝知道韩愈这个人伶牙俐齿,要是那下子三言两语把他驳的哑口无言,这也太丢人了,还是等大臣到期之后再说。因为是迎奉佛骨的政治日子,皇帝穿着头戴平天冠,身穿黑色衮服,肋下挂着一把龙泉宝剑,足登粉底朝靴。文武百官都穿着礼服站在寝宫门口,寝宫门打开,皇帝走出来,立于台阶之上,面对跪在太监之下的韩愈,皇帝显得有些得意,说:“韩愈,如果你肯收回自己的那份奏疏,我可以当做什么都美发生。”
韩愈说:“陛下,为臣之道就是应该直言尽忠,我不会为了一己私利吹捧陛下不正确的行为。”皇帝脸色铁青,厉声说:“按照你的意思,天下之有你一人的想法是正确的,别人跟你的想法稍有不同都是错误的,难道说大唐只有你一个忠臣吗?”韩愈说:“我说的对不对,日后自有公论。我不会去支持着自己不赞成的观点,否则就是欺君。”
这个时候裴度站出来说:“韩大人,陛下这样做也是出于好意,你又何必如此较真呢?”韩愈说:“对不起,裴大人,我今天不能追随你了。”这个时候新就任的宰相站出来说:“韩愈,皇上身在九重,你一辈子能有几次机会如此近距离的和皇上一起做事,你可别不识抬举。”韩愈冷笑着说:“阁下乃是一国之宰相,非一人之宰相也!”
宰相一听这话便大怒了,说:“皇上乃万乘之主,陛下就是天下。你出演嘲讽主上,真不知你居心何在。”韩愈说:“大人也是读圣贤书的人,你就一点士人的操守都没有吗?”宰相说:“你知道我现在多想骂你吗?”韩愈说:“从皇上今天迎奉佛骨的做法看来,当初让你做宰相实在是再合理不过了。”
宰相说:“陛下,这厮拐着弯骂你。”皇帝气的几乎要跳起来,说:“韩愈,你活得不耐烦了吗?”韩愈冷笑着说:“对于你来说杀我有何难?就是毁弃大唐的江山社稷也很容易。”皇帝说:“自从朕登基以来,朝廷在平定藩镇之乱的过程中,官军接连取胜,我的武功可以与太宗皇帝相比肩。”
韩愈笑着说:“太宗皇帝告诫储君,他说‘希望你不要学我,我不是值得你学习的人,你要法上古圣王。’由此看来,太宗皇帝都是有点毛病的皇帝。陛下的毛病不会比太宗皇帝的少,陛下的武功也决不能与太宗皇帝相比。太宗皇帝年纪轻轻就领兵横扫宇内,使得四海平静,镇可谓居功至伟。陛下能够平定藩镇,凭的是裴大人的得力指挥。陛下本人完全不懂军事,其实陛下连佛法都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而已。太宗皇帝给大唐带来无上的荣耀,陛下以万乘之躯跪拜佛骨,一来辱没上苍,二来辱没祖宗,三来如墨天下亿兆子民。”
皇帝说:“我以帝王之尊为百姓求福利、求解脱,这能辱没谁?”韩愈不仅大笑起来,说:“陛下如果能励精图治,边境上的百姓可以免于骚扰,如果天下富裕,百姓自得解脱。”皇帝说:“好你个韩愈,你有种,竟敢侮辱君父,把他推出去砍了。”两位身披重甲的军士进来,裴度大声说:“陛下,大唐之所以能够为世人所尊敬,又一个原因就是唐朝皇帝心胸宽广。当初太宗皇帝宽恕直言不讳的魏征,然后才有贞观之治。陛下如果不止是在武功上效法太宗,日后必下的功德超过太宗皇帝也未可知。”
其实大臣中间许多人心知肚明,一看有人挑了头,大家也开始为韩愈求情。皇帝是信佛的人,在迎奉佛骨的时候杀人也不吉利。于是下旨将韩愈贬到岭南,让他远远的,权当他已经死了。韩愈被军士架了出去,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去迎佛骨。皇帝的仪仗十分壮观,当佛骨被送出来的时候,派头比皇帝大多了。当皇帝大礼参拜佛骨的时候,每一个僧人都表情严肃,心里却乐开了花。皇帝老子又怎么样?见到佛骨的时候照样需要行跪拜礼。
在众目睽睽之下,皇帝给佛骨磕头。这件事让所有儒生都倍感羞辱。可他们碍于皇帝为威严,大部分都选择了随波逐流。韩愈一个人上书,然后一个人受罚,非但没有觉得难过,反而释然了。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个儒生该做的事情,当他骑着马离开长安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是复杂的。一方面他预感到自己可能有生之年都会不来了,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终于可问心无愧。带着亲近的仆人,一溜烟从长安赶往岭南,一路上有许多见闻。
许多百姓在见到他的时候当面表达不满,一天晌午,韩愈在路过一个村子的时候,口渴难忍,就向村口一位老太太讨要水喝,当她知道站在对面的是韩愈之后立刻变了脸色,说:“你就是那个想把佛骨烧掉的韩愈吗?火怎么没把你烧死?”
从那以后,韩愈都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名字。尽管如此他还是被人给人了出来,因为朝中有人在沿途打招呼,生怕别人不知道那个人是扬言要烧佛骨的韩愈。一天晚上他住进一个秀才的家里,这位仁兄五十多岁了还是没有考上举人,不过这位仁兄倒也乐观,也为不乐观你还得活下去。夜晚,他与韩愈秉烛夜谈。
他拱手说:“韩公如此神勇,实在是令人倾佩。”他还是头一次听到有人赞赏上书斥责皇帝迎奉佛骨,他说:“实不相瞒,我也是信佛的人,我赞成你的做法也有一番道理。”韩愈听了倍感惊奇,说:“真真是一桩奇闻了,你受戒了吗?”对方说:“我是一位禅师的俗家弟子,受过居士戒。”韩愈说:“为什么你会支持我这么做呢?包括焚烧佛骨?”对方说:“你觉得佛教的灵魂是什么?”
韩愈说:“不知道。”对方说:“佛教的灵魂是佛法,佛门有三宝,佛是觉悟到法存在的人,法是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僧是普及这种规律相关知识的人。”韩愈说:“听你这一说,我还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对方说:“当初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的时候,规定受戒的比丘不能储蓄财物。僧人只能接受信众的供养,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服务大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你对佛法的理解,于心中分享你对佛法的理解,这也是僧人所为的弘法了。”韩愈说:“信佛的人,对外不忠主上,对内不孝敬父母,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不服徭役、不纳赋税、不事生产,坐享其成,实在是太过分了。”
韩愈说:“我给你说说佛法吧!佛门所说的法,道家所说的道,其实都是在探讨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从宗教的角度看,自然界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因果定律,不同的宗教用不同的语言来诠释因果定律的含义。如果你违反了与耶和华之间的约定,耶和华会毁掉一切。如果你违反真主的教导,你也会遇到麻烦。佛门中人不说释迦牟尼报复某个人,只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韩愈说:“你说的很有意思,不过你说的没什么用,我还是要坚持反佛。”对方说:“我不想改变你什么,我只是想跟你聊聊。就是想让你知道,你看到的佛教与释迦牟尼的佛教是两码事。”韩愈说:“你怎么看待现在那些僧官?”对方说:“阿育王早年间非常雄武,皈依卧佛之后,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捐给寺庙。其实佛教在印度就已经变得很有钱了,所有的比丘和比丘尼都想趁机捞一把。”
酒醒之后,韩愈继续往岭南走,对方继续在等待中参加科考。作为一位禁军的军官,吐突承璀深得皇帝信任。皇帝的身家性命都捏在他的手上。本来礼佛是一件很让人开心的事,冷不丁被韩愈这一骂,他浑身每个细胞都变得不自在了。加上他沉溺于想了,身子骨本来就弱。渐渐一些病开始上身,越是这样他的心理素质就越差。这个时候找人诵经只能在精神上起一点安慰的作用,却不能将病根除掉。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博来见皇帝,他拱手说:“陛下,臣向你举荐一人,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阴阳、懂八卦,对药理更是十分精通。我可听说了,最近他练好了新药,外号长生丹。服用一粒,可使青春永驻、长生不死。”
隔离一天,一个叫柳泌的人被送进了宫。此人面色红润。眉清目秀、气质优雅、印堂发凉。头戴紫金七星冠,身上披着玄色丝绸八卦袍,手里拿着拂尘,背后背着一把紫金七星宝剑。他的鞋上一点灰尘都没有。皇帝对他极为最准,为了能让他炼制出长生丹。皇帝算是彻底豁出去了,这位柳道长花钱如海,可皇帝一点都不心疼。
柳泌原本不过就是在宰相的府上骗吃骗喝而已,没事的时候配想也解闷。没想到相爷居然这么巧的其他,竟把他举荐给了皇帝。过去他就是用花钱如海的办法迫使相爷放弃了长生不死的想法,皇帝有的是钱,凭你怎么挥霍都没事。这可让他犯了难,他知道给皇帝干活比在宰相的手底下干活要恐怖的多,皇帝一怒就可以杀人。
为了让皇帝知难而退,他可谓是煞费苦心。尽管如此,皇帝依旧不愿意放弃长身不了的机会。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思冥想,他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让皇帝死心。他说要把这味药配成保守估计需要四十年的时间,皇帝一听就愣住了,半天才说:“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早一点练出来?”
柳泌说:“不行。”这件事对皇帝的打击很大,面对皇帝的三宫六院,要求他清心寡欲,这是很不人道的。皇帝的龙体越发衰弱下去,柳泌也无计可施。皇帝气的不知道说什么,老子花了那么多银子有什么用。为了能让二皇子做储君。皇帝与吐突承璀合谋制定了一个计划。陈弘志看到皇帝不行了,他需要新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