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秋天,沮河两岸,芦花荡里芦花飞。
曾经是春天的梦,在百花竟相开放的时候,芦花却选择了沉默,百花中没有其身影,在夏花盛开的时候,芦花依然无息的编织着美丽的期待。
只有在深秋,在秋风吹过原野,田野几近萧瑟,在不经意的时候,带着几分羞涩,把花打开,盛开在萧瑟的秋阳中,点缀在田野,河畔,溪边。在秋风中摇曳,倾听着风的声音,舒展着美丽的倩影。春天的梦幻,却在秋天留下美丽。
河畔,风从背后推着向西。相思河畔,倩影悠然。
农天一想起小时候去沮河边,拿芦苇杆子编马,编鸟什么的,现在,也只能看看芦絮满天飞了。
农天一过了沮江平原,绕过九子溪,拐进山中,来到宝华寺。
这里有宝华海会之塔,一碑一塔,为实心石塔。青石质地,通高4.9米,外观上结合了喇嘛塔和仿亭阁式塔的特点,由基台、塔基、塔身、塔刹构成,石构件之间为榫卯扣合。
基台平面为正方形,边长3.6米,高0.40米;塔基为须弥座,立于基台中央,平面呈八边形;塔基之上为一圈简化无纹的仰覆莲垫底,其上为三层塔身,结构为组合式塔;塔刹立于二层腰檐上,由下至上分别为天地盘刹座、六边水宝盖、宝珠刹顶。
农天一走进塔西侧竖立一碑,见有“龙藏山宝华庵开山建塔记”碑刻,刻有年号。塔名为“宝华海会之塔”,青石雕刻,六面五层,总高5米有余。
一层正面可见高僧坐法于三层莲台之图像,头部惟妙惟肖,坐姿端正,衣褶清晰可辨。
二层塔身正面刻塔名“宝华海会之塔”,左刻“大明弘治三年”,右有“峰坚禅师辉昱禅师”字样。
三层正面刻有“护法诸天菩萨”“南无招宝大权修利菩萨”字样,其它各面均镌刻有文字记录,“都监寺道俊宝隆”“开山比丘明坚明昱”“住持徒道玄道月”等均清晰可辨。
塔下为青石结构的地宫,建造精美,雕刻文字,见一舍利。农天一甚觉惊讶。不过七层塔一般是有一定证悟的出家人,十三级塔才是佛舍利塔。
于塔西侧5米处,有石碑坐于石龟之上,碑刻“龙藏山宝华庵开山建塔记”,年代为“大明弘治三年”。
他知道,距宝华海会之塔不远处,还有一处形制相似的“妙高精舍”塔,年代为“明正德丙子”。两塔相距仅500米,而“正德丙子”和“弘治三年”却相距26年。
相传宋隆兴年间(公元1163年),在宝华河谷东端南岸山坡建成一座寺庙,名号“宝华寺”。寺内供香客敬香礼佛的大香炉在方圆百里闻名,至今仍有“清溪寺的水,鹿苑寺的茶,宝华寺的香炉,玉泉寺的塔”,可见当时宝华寺香火之盛。
海会塔本是佛教圣众会合之处。佛家有名望的僧人圆寂之后,将尸骨舍利葬入地宫,上建塔以示纪念。按功德大小,设塔3、5、7层,最高七层,即佛教所说七级浮屠。
农天一喃喃自语,浮屠,就是佛塔。
而众多扫地僧、无公无德寿夭小僧则被火化放进公用塔等待转世。宝华海会之塔地处宝华寺附近的山腰。农天一推测,这里应为宝华寺及其附近僧众圆寂之后的归所。大小二塔,应该是专公有别。
魏晋以后,荆山一带宗教兴盛,道佛互见。至唐更成一中心地带,道观庙宇、石室洞府藏幽罗奇,与当时南方政治文化中心的荆州互为辉映。
如荆山深处的八仙洞、观音寺、宝华寺,真净寺、定林寺,仙女洞、四方山,以及白马寺、白云寺、庆寿寺,还有县城内的莲渡庵,等等,不可尽数。
道家羽化成仙驾鹤西去了,佛家涅槃圆寂,留下骨灰舍利,建塔葬之,慰勉后来圣众。
而宝华寺旁边有一条清澈的溪流,叫九子溪。这九子溪颇有来头。
楚怀王年间,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职罢官。为此,他办起一所学堂,亲自教授弟子。传说《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的诗句,原“九畹兮”,后来误传为“九子溪”,这就是南颐县的九子溪。
话说某一天,花果山的兰花娘娘出游,打这里路过,发现清癯的屈原正在讲课,于是自空中降下云头,立在窗外一侧静听。屈原挥舞双手,慷慨激昂地陈述振兴楚国的道理,那种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令兰花娘娘也为之感动。
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兰花,临走时,遂特意施展法术,将其栽种在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
兰花品格高尚,开着淡绿或浅黄的花朵;屈原诲人不倦,舍己忘我地传道授业。一次课间,他抱病讲到国家奸臣当道、百姓受难的情形,由于过分激动,义愤填膺,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射出来,恰巧溅落在窗外的兰花根部。弟子们见老师呕心沥血地教书育人,心疼得泪流满面!
那三株兰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养,一夜之间竟发成了一大蓬,学生们数了数,足有几十株。屈原闻着扑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转了许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齐动手将兰花分株移栽到学堂四周的空地上。道来奇怪,那兰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发蔸抽芽,第三天则伸枝展叶,第四天就绽蕾开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发出大蓬大蓬的新蔸来。屈原率领学生们在溪边、山上忙着移栽,兰花因此得以铺展蔓延。
山民欣喜地说:“我们这里十二亩称一畹,屈大夫栽种的兰花,怕有三畹了!我们这山谷呀,真该改名叫荆兰谷了。”
随后,兰花从三畹发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扩展到了九畹。从此,花果山下的这条清溪就叫作了九子溪。九子溪边的兰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条武陵峡,香飘全荆山,直至香遍了半个楚天!
终于,乘着一叶扁舟,载了满溪花香,屈原还是出山了。可是,那一年五月,九子溪畔、荆兰谷里葳蕤的兰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阵阵暗香……所以现在九子溪成了兰花谷,久负盛名。
楚国的乡民们预感到将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心里惴惴不安。几天之后,果然传来噩耗,就在兰花凋谢的那天,屈大夫已经含冤投身汨罗江自尽。人们悲痛不已,花果山上的兰花娘娘也哭肿了眼睛。
之后,屈大夫的学堂遂被改建成为荆兰庙,广植兰草,后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纪念。
这时,农天一走进荆兰庙,无比虔诚地行叩拜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