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猫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叶黄金 > 第九十七章 卞和茶之谜

第九十七章 卞和茶之谜(1 / 1)

自从祁玉先生跟农天一讲解了“和氏璧”的故事后,他就想一探究竟。

卞和三献璞、国宝“和氏璧”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也就是立国之地的荆山。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玉工,采到了一块源于楚(荆)山的“璞玉”,其表如石头,外有皮壳,他断定这是一块难得的宝玉,好心将它献给楚厉王(即楚国君主蚡冒)。由于当时的玉工不识宝,反被诬为“欺君”而受刖刑,被砍掉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璞”献给武王。由于相玉者也不识宝,又以欺君之罪被砍掉了右脚。

楚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痛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知道后,便派人问他:“天下被刖足的人有不少,唯独你如此悲伤这是为何?”

卞和答道:“我悲伤的不是我被砍掉了双足,而是为楚王一再将宝玉视为一般石头,并加罪于献宝的忠贞之士。”

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将“璞”琢去皮壳,结果真的露出温润无暇的宝玉。于是将卞和发现的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说文解字》:“璧,瑞玉”,意即好玉为璧)。并要封卞和为陵阳候,但遭到他拒绝。此后“和氏璧”在历代楚王中相传了370多年。

可以演绎一下当年的情形。

因荆山上石料丰富,卞和经常上山采石料。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一只凤凰落在荆山顶上,凤凰脚下还闪闪发光。等他爬上去又发现凤凰不见了,亮光也不见了。第二天他再次发现凤凰停在荆山顶上。

卞和一口气爬上山顶,却又弄不清楚究竟是哪块石头是凤凰的停留地。后来他就在可能是凤凰停留的石头上,插上树枝并系上红带子做标记,一天后他果然发现凤凰停留在插有标记的石头上,就这样他就带着这块石头回家。

时间长了,他发现这块石头冬生暖,夏生凉,果然是块宝石。

第一次,他将“落凤石”献给楚厉王,但对方不识,以为卞和是想拿普通石头骗取赏金,一气之下砍掉卞和一只脚。

过了几年,楚厉王驾崩,武王即位。卞和不想被天下人耻笑,再次进城献宝,结果被砍掉了另一只脚。

卞和一路乞讨,爬回了家。等楚文王继位后,卞和已经老了。

楚文王派人找来卞和,了解情况后,让周围人看个究竟,周围人都说只是一块普通石头。

卞和急了,觉得太委屈,用头撞宝石想一死了之,卞和的血流到宝石上,石头裂开,里面果然是稀世珍宝。

卞和之精神在于“其抱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

为此后世有人为卞和歌曰:“楚之贞士者名和,舍身之轻兮为玉,传世而闻者为忠,识通万物者子心。”以纪念卞和这一献玉感人肺腑的义举。

而后是赵惠文王时期,因楚国与赵国联姻得到了“和氏璧”。当时诸候各国都想得到这稀世珍宝,才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掠得这块宝玉。据传,秦始皇之所以自称“皇”,就是因为“白”与“玉”组成了“皇”字。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当地“卞和茶”的来历。

“卞和茶”产自沮河岸边的一个独立的大山包,山包南侧有一岩石伸出,峭立于河边,就像一只玉乌龟的头。民间传说,每发洪涝灾害前,沮河的水乌龟和畈田山丘的旱乌龟都会爬到山包上集聚避灾,故名玉龟包。这小山包上野生一片茶林,常年云雾缭绕,河水从山脚下绕过,远观这山包,就像一只饮水的乌龟。

卞和茶,春芽细嫩,饱满如雀舌,叶片稍小,实非大叶种,然而滋味醇和甘润,内涵丰满,清香高扬,韵味深长。

那绿色的芽叶在陶壶中时而轻歌曼舞,若依若立;时而温婉安静,如一叶沉碧潭,深不可测。

草木皆有灵,这一叶的前世今生,要么是那个诗情画意的闺阁女子落难民间,要么是那个出身豪门满腹才情的男子浪迹江湖,终归,是不凡。

卞和茶与它生长的这座古老茶山一样,卓尔不群,沧桑跌宕。今天的卞和茶只剩下每年不足二百斤的产量,也算是留存的一点余脉吧!

于是,农庐带着农天一和白龙杰进行深度挖掘,作了进一步开发,就有了现在的“卞和茶”了。

农天一说,简单讲,“卞和茶”有“三苦三甜”的多重味道呢。这就是茶人的一种特殊讲究了。

一泡即“一苦”,说的是君不识材(才),误了楚国;二泡即“二苦”,说的是瑕不掩瑜,不辩真假;三泡即“三苦”,说的是忠贞之士,被砍双脚。

这“三苦”的寓意,都是人们为了纪念卞和得玉后的屈辱经历而不悔,并巧妙运用于饮茶之中。足见民间茶人的大智慧和一片苦心。

那么“三甜”呢?饮到第四泡即是甜了,“一甜”是坚贞不屈,日月可鉴;第五泡即是“二甜”了,这就是玉蕴精华,光耀后世;饮到第六泡就是“三甜”了,即真相大白,甜在心里。

历史人物在茶道中得以升华,茶在故事里得以延展,真可谓珠联璧合。

在古籍中有“卞和献璞”和“楚山之玉”、“荆山之玉”之说。在沮河流域民间也有“卞和在荆山掘到璞玉”的传说。

地处荆山的南颐县自古产奇石,如石燕、太极石、温凉石、翠石等,今有荆山绿碧玉、流纹石、雪花石、钟纹玉、龟纹石、墨石等。

盛世多祥瑞。卞和所得“落凤石”之山,就在今南颐县境内的凤凰山、凤山一带。在荆山深处的沮河流域,农天一与几位玉石有缘的“相璞”淘玉爱好者,经过艰苦寻觅,已在荆山沮河一带发现了“璞玉”的踪迹。这得益于“相璞”能人的坚持不懈。

他们当中,有的童年时代就是在河滩戏水、堆沙、捡石中度过,稍长,又长期与沙石打交道。他们常常听到长辈或者老师讲“卞和献璞”、“完璧归赵”和“和氏璧”价值连城的典故,同时熟知民间传说。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生长在沮河岸边的“相玉”能人卞和,有一天仿佛看见沮河西岸的一个台基上,有一只凤凰在翩翩起舞,这只凤凰就落在山顶的台基上,这就是今天南颐县境内赫赫有名的凤山。

凤鸣者,凤凰飞鸣栖落之地也。

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他们动手在台基下的沙石中挖掘起来,果然挖到一块形状大小像石枕一样的石头。农天一仔细端详后,认定这是一块难得的外有皮壳、内藏宝玉的“璞”,因而就有了流传千古的“和氏璧”故事。

“相璞”人历经千辛万苦,在一个大雨如注的深夜,他们在乱石堆中意外发现,一块被撞掉了一小片皮壳的“怪石”露出了清亮温润的白玉。此后,他们根据自己多年捡石“相璞”的感性认识,总结出了“相、闻、掂、切”的诀窍,其“相璞”技巧已经熟练到蒙上眼睛,也能将混放在乱石中的“璞玉”挑选出来的程度。

他们利用爬坡涉水捡石“相璞”之机,农天一还拜访了他父亲的老朋友汪秀才,求教玉石工匠,根据“璞玉”发现地的地理特征,找到了“璞玉”在荆山沮河流域的次生区域和地点。农天一将一部分亲自带往汉口经玉雕艺人鉴识后,雕刻出了璞玉作品。如南颐县奇石“玉白菜”就是其中的绝品。正如唐末五代杜光庭所描述的:“(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特征极为相似。

农天一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大事。在当地,“和氏璧与荆襄玉”、“卞和玉”与“卞和茶”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最新小说: 大唐:开局娶长乐公主 狼伺 阮清颜傅景枭 抗战:开局十万克隆兵 重生明末皇太子朱慈烺 我的公公叫康熙 王安穿越成了太子 怪谈恋爱流游戏 太平长安 重生红楼,庶子的我逆袭成大佬